鲁山钩沉
——鲁山藤牌军远征罗刹扬威
鲁山,历史悠久,古称鲁阳,春秋时楚国鲁阳公曾于此而战,据史称其挥戈令日西退,汉置鲁阳,唐始名鲁山。鲁山人杰地灵,民风古朴,英才辈出,是刘姓的发源地,夏之刘累在此畜龙,墨家创始人墨子、北宋末年岳飞部下牛皋,回族武术家“心意大侠”买状图、现代诗人徐玉诺均是鲁山人。
这些常识,鲁山人知晓,河南人知晓,中国人也大都知晓。鲜为人知的是,鲁山曾驻扎一支屡败八旗劲旅、令荷兰军队闻风丧胆、远征罗刹鬼子取得骄人战绩的藤牌军。
鲁山瀼河乡余流村林旗德家有一族谱,小时候曾无意见到。这本发黄的家谱,不仅记载了一个家族的兴衰沉浮,也钩沉出300多年前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这本族谱里记载着林家藤牌军征伐罗刹的会议稿和出征路程日志。鲁山林家始祖林顺,福建海澄人,为郑成功旧将,曾率兵在江南地区与清政府连番大战,令八旗军群雄束手,后随郑成功平定台湾。降清后,林顺率官兵又驻防河南府洛阳,后又到鲁山县驻扎屯垦。这些军垦点如今形成了各个村庄,分布在马楼乡、让河乡等地。如林顺驻扎地取名为沙渚王,其部下陈枢驻营地取名为老将庄等。
藤牌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屡次击退纵横天下的八旗兵。据清计六奇《明季南略》中记载:当清军骑兵进攻时,藤牌军“严阵当之,屹然不动,俱以团牌自蔽,望之如堵。清军三却三进,郑阵如山,而清之长技尽矣。遥见郑兵背后黑烟冉冉而起,欲却马再冲而郑兵疾走如飞,突至马前杀人矣。其兵三人一伍,一兵执团牌蔽两人,一兵砍马,一兵砍人,其锋甚锐,一刀挥铁甲军马为两段”。藤牌军勇猛而兼具灵活,清军束手无策,总兵管效忠哀叹道:“吾自满洲入中国,身经十七战,未有此一阵死战者。”
历史回转到300多年前,当时大清朝脚步初稳,天下初平,罗刹人悍然入侵。英明神武的康熙帝率领大军在边疆人民的配合下大败罗刹侵略者,收复失地,还我河山,使我边疆人民免却奴役之苦,华夏国威大振!
这场战争,便是赫赫有名的中俄雅克萨之战,是清代对外战争的一次重大胜利,历史早有记载。不曾记载的是,这场战争中出现了鲁山林氏祖先们的身影,他们率领藤牌军不远万里远征侵入中国雅克萨的罗刹人,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一战定乾坤!
康熙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七,已经平定海内的康熙大帝对嚣张的罗刹侵略者忍无可忍,命林兴珠带兵征讨。林兴珠为林顺的侄子,当时驻守河南府洛阳。兵部为林兴珠的出征专门召开了会议。鲁山原林顺部兵将正月初一从鲁山出发,正月二十八到达北京。
林家族谱日志从农历二月初一开始记录。这一天,林兴珠前往玉泉山见驾;两天后,又带领400名兵士在玉泉山实战操演。康熙观看之后,十分满意,特赐宴慰问全体将士,还为每人发了赏银。
其实这些郑成功的旧部,便是一度令清军闻风丧胆的藤牌军,早在明末,这支军队和清军战斗时便大显神威,威风八面。外战更是无往不利,曾让拥有洋枪火炮的荷兰军队无可奈何,在收复台湾战斗中更是无坚不摧、居功甚伟,被荷兰统帅称为“疯狗”,谈之色变。据资料记载,藤牌兵所使用的藤牌为伏牛山中老藤制成,呈圆盘状,中心凸出,边沿高起,直径3尺,重不过9斤,内编两根藤条用于手臂执持,兵器极难破入。林家后人传说,制作好的藤牌需在油中泡上半年,再晒上半年,如此十余次,陆战时可做盾牌,水战时可做船只。清朝政府对藤牌极其忌讳,收降后将之分散内地,藤牌留在福建。这次攻打罗刹,还是从福建飞马取回的。清廷对藤牌军的疑忌为藤牌军不被重用、不为人熟知埋下了种子,使一段可歌可泣的过往掩藏在猎猎的历史烟尘之中。
今日想来,清廷让藤牌军远征罗刹人,恐有借刀杀人、消灭心腹大患的不良动机,却也真正把钢用在了刀刃上。藤牌军,正是凶横恶毒的罗刹禽兽的最佳猎手。他们披荆斩棘,越过三道沟壑如飞将军从天而降突然杀进城去,在边疆军民协同下水陆夹攻半天便夺下雅克萨。罗刹兵见大势已去奔逃无路,到中午时候,头目伊立喀只好率众投降。自此,大清朝外患方定,开始徐徐拉开盛世帷幕。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鲁山人,也能捐躯赴国难,也曾抵挡百万师,也曾戎马关山北,也曾离家破残贼。英魂虽然远逝,历史不容遗忘。三百年后缅怀英雄们的侠气豪情,依旧不胜仰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