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遇春
关于这一篇,先说几句闲话。
因为担心被人误解为赚人眼球,所以,要不要写这一篇,曾迟疑再三。
文题涉及到太监、寡妇,这两个特殊群体,大多数情况下,一直都是被中国社会轻视、鄙弃的,大多数时候,在大多数的心中,对他们几乎是没有什么正面印象的。时至今朝,虽然这两个特殊群体或全部消失、或几乎消失,但是,社会对他们固有不良印象的存在,使得太监、寡妇二词一出,似乎就暗含了某种不尊重。我是希望从一个相对公允的视角来写他们,但是又无法规避这两个名词自身所满含的负面惯性。是否动笔,多少有些矛盾。
仔细想了想,太监、寡妇,就人生圆满学的角度看,他们都是可悲的群体。大多数情况,他们最初的人生悲剧,不是他们个人行为造成的。人们对他们的负面印象,一是他们有别于普通人,似乎普通人对那些不同于自己的思想、言辞、行为、体貌等,都有一种深层次的不安,这种深层次的不安,会导致普通人对异己者进行排挤、敌视、甚至是攻击;二是他们中一些有影响力的个体,被历史证明、或者被文学塑造成让一般人都憎恶、都痛恨的面孔,在一般人以点带面的粗线条印象下,他们的整个群体都成了不光彩的形象。
平心而论,中国社会的历史中,太监、寡妇那么多,真正十恶不赦的能有多少人?他们中大多数的人,还不是和许多普通民众一样,过着悲苦的生活;甚至,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过着比许多普通民众更加悲苦的生活。
这样说,并不是要翻什么案。
在这里,我想要表达的是,作为人,我们在面对同类时,无论他们是怎样的群体、他们有怎样的特征、他们与我们有多大的不同,我们都首先要把他们当作人来尊重、来看待,而不是贴标签、吐唾沫、扔石头。当然,这些我们的同类,包括历史上存在过的、现实中依然存在的。
另外,还要指出的,无论是历史的人,还是现实中的人,在看待他们时,我们应该尽可能保持公正平允的标准,保持一以贯之的态度,他们有功,就要奖;有罪,就要罚;有过失,要谴责;有成绩,要赞扬……而不是因人而异、因群体而异、因个人的利益而异、因个人的好恶而异……
话入正题。
本文出自清人何刚德的笔记《春明梦录》卷上。
今人对太监的印象,多来自影视文学作品,普通的印象大体如下:首先,他们说话的声音女性化,和男性的性别特征完全不同;其次,他们是皇帝、皇后、太后身边的红人;第三,他们权力很大,可以影响主事者,有生杀之威;第四,他们可以随意搬弄是非,心肠异于常人……其他的,不一而足。
事实如何呢?
根据资料,仅清朝而言,顺治时设置宦官(太监)千余人,乾隆年间增至三千人,直至清末,未超过此数。仅从数量看,要给这个群体画一个统一的抽象图,就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说,上文一般人从影视文学作品得来的太监印象,即便是真有,也只是太监中的个案。比如说,清朝268年的历史中,真正可以呼风唤雨的太监,也是屈指可数的。
那么,清代官员是对太监有如何的印象呢?
下面,就看看曾于京师任清廷吏部主事的何刚德在其笔记中的记载。
话说,清廷的家法,在管理太监方面,是非常严格的。太监稍有劣迹,便会立即处以杖毙(也就是用刑杖活活打死)。
清德宗光绪帝亲政时,任用了一个自己喜欢的太监。这位太监姓文,原来是直隶的秀才。至于这位文姓太监是怎么进宫的,笔记作者未作记述。
据说,这位文姓太监长得眉清目秀。大概是因为得到光绪帝的器重和任用吧,他的气焰很盛。
文姓太监的主要工作,就是每天捧着装有奏摺的盒子,出入于军机处。
笔记作者何刚德进入朝内办事时,时常会遇见这位文姓太监。
谁知,后来没有过两个月,这位文姓太监行事高调的情况就被慈禧太后给掌握了。于是,他马上就被排斥掉、弃而不用。还有人说,那位文姓太监已经毙命于刑杖之下了。
京城中盛传,说是李莲英就是皮小李,他是被孝钦太后(慈禧)所器重和任用的。
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巡视北洋水师的时候,派李莲英同往,伺候醇亲王。因为李莲英是慈禧太后跟前的人,又被慈禧太后所器重和任用,所以,当时人都把李莲英当监军看待。
但是,据何刚德记述,自从他在吏部掌印(任主事)以后,因为吏部的公事,他常常会出入宫门。计算起来,每月之中,肯定会有好几天要出入宫门。何刚德在吏部任职七八年,这其间,他出入宫门无算,但是,他从来就没见过李莲英一面。何刚德的言下之意,就是,他奉公期间,没有亲眼见过李莲英有与政务上的牵连。
关于外面所盛传的李莲英的事件,何刚德推测,大概是内务府的满族官员知道李莲英是受慈禧太后喜欢和宠爱的,所以,这些内务府的满族官员就经常与他联络。于是,他才会逐渐行事不羁,招摇无忌。这也是在所难免的必然状况。
何刚德继续说,如果说是清廷的部院大臣有公然与李莲英来往的事、或者说他们之间有互通声气的情况,那么,在他任职京师、奉公守业的七八年间,这是他从来没有见过、也从来没有印证过的。关于此类话头,无论外面怎么疯传,他都是不可能去随声附和的。
何刚德说,清廷的宫内,总共有四十八处总管,每个总管各管一处宫殿。这些总管,在太监中已经多少算是有些地位的,就他亲眼目睹,这些总管留给他的印象是:形容枯槁,衣衫褴褛,个个与穷寡妇无异。
何刚德曾进入宫内查勘工程。吏部主事进宫查勘,过程中,都是各处宫殿的总管开门并引导,查勘自始至终,他们都毕恭毕敬。这也全是亲见亲历的。
当然,宫内四十八处总管宫殿的太监与皇帝、太后御前伺候的太监无法对比,但是,御前伺候太监闻知外事非常有限,并且,御前伺候太监与外廷官员几乎是完全隔绝的,根本就是无从接洽。
何刚德依然记得,几次被皇上与太后召见时,自己曾在宫殿下面的板屋里面小坐,那时候,太监帮他端茶、点火、吹烟,精心周到、非常恭顺。他还赏了太监价值四千的京票【又叫“京钱票”,清末发行的钞票之一,价值不详。】,太监收到打赏的京票后,看起来欢喜过望。
后来,何刚德出京以后,渐渐听到,有太监招权纳贿的风传,但是,他始终不相信这些话。
何刚德二次进京,已经是从吏部外放以后的十二年了。二次进京,他看到的太监,大体情况也和此前差不多。
何刚德记述这段文字时,他最后说到:我难道看得上为太监们避讳吗?这个时候,我也不过是荒远闲散的小臣而已,我写东西,也没有什么需要避嫌的,也就是如实记载罢了。
附本文相关资料:
【光绪帝亲政】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亲政,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戊戌变法”后,大权再次由慈禧太后掌握。
【直隶】雍正、乾隆以后,逐渐在今河北省承德市、张家口市北部、内蒙古自治区西拉木伦河以南、辽宁省大凌河上、中游,西河上游以北和内蒙古自治区奈曼、库伦二旗等原蒙旗部分设置州、县,划归直隶省,辖境逐渐扩大。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