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似乎成为了我工作的一部分,每一次又都想不一样,做出点成就感,有点进步。然而,相反却被固化了,停滞不前,难达优态。怎么说呢?这就要从头说起了......
第一个阶段—说
那是一个温暖如夏的午后,我开启了第一个专访节目,不紧张那是不可能的,整个过程有点端着,刻意的去放大声音,不像是访谈,倒像是一种自我的演说。
那时就是情绪激昂的说词儿,背的是滚瓜烂熟,然而真录制时却发现总卡顿,尤其是在旁边站两人,是不是再提供点意见,真的是头脑混乱,浆糊状。
当时的思维就是把这句说出来,说出来就是胜利。
第二个阶段—不说
知道了自己这个问题后,便开始刻意改变语音语调,回归自然文字流露,之前端着的感觉渐渐消失了。
但是,专访,是有一个访的过程的,而“访”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双方应该有交流才是,那时的我,不曾想,怕丢失了自己的感觉,宁愿就那样尴尬下去吧,也胜过丢掉状态吧。
那时的思维就是自然变好,其他一切都是浮云。
第三个阶段—说
在俱乐部虽说没有上过几次的即兴,但最后那次即兴的经历让我发现自己还是蛮有潜质的,临场发挥的能力还是有点。
所以这个阶段的我,慢慢尝试去在专访过程中给予一定的回应。当然有领导的建议和自己想提高的想法双重原因。
这时真的是每一个问题都能有一个短小的回应,有提前准备好的内容,也有临场发挥的。
此时的思维就是说我想说,尽兴就好。
第四个阶段—不说
可是,临场发挥这个东西是需要文化底蕴深厚的人,像我这种文化不高,很容易就出错,用错了意境。
一次专访公司CEO,为他们拉票,当时我接话时竟然用了个“蠢蠢欲动”,也没有意识到什么,直到被领导批评说,“怎么能用蠢蠢欲动,应该是跃跃欲试”。
所以,这个阶段我的思维就是能少说就少说,多说多错,不说不错。
然而,今天突然意识到这种不说带给我的不会有进步,只会退步。这两次的内容都记下熟悉,可是却达不到好的效果,总会有卡顿,停止的时刻。不是我对自己要求太严格,只是觉得起码不应该在我这耽误了录制的进程。
于是,我想改变这种心态。
打破思维
打破思维,就是不被模式所拘泥,听从自己的身体,感知身体的语言。究竟具体我能做点啥呢?
首先,要对自己的内容有信息,对自己智慧的身体有信心,相信它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反馈。
其次,接受目前的状态,无论现在的思维是什么样的,都要选择理解与接受。因为无论什么事情,都需要先做和解,只有和解了,才有可能发生改变。
第三,用心准备内容,稿子不是读的遍数越多越熟悉,而是究竟有没有用心,用心感知才会铭记在心。
第四,做自己该做的反应,当然平时要注意积累。当用心感知完内容之后,自然的流露,就是最好的表达。此时不再担心错而不敢张口。
刚刚突然想到的方法,不知道这样会不会自己有所帮助,正好下次的专访可以尝试一下,这样就不会再拘泥于不要错,而错上加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