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遇见!
很荣幸在北京见到刘志刚老师。
(刘志刚老师是美国蒙哥马利奥本大学孔子学院的专职汉语教师,北京语言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方向为多媒体辅助教学。)
6月15日13:50,坐公交到北太平桥西,14点到北师大,找了一位师大同学问的主楼的位置,因为没有留心进了A区,又下来找到B区,到主楼B区308。进去的时候,正赶上刘老师讲自己的经历,其实已经开始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已经没有空位了,我就悄悄地在后面搬了一把椅子坐下,先听刘老师的讲座。
刚坐下就听到很平和的声音,不得不承认,我对刘老师有点先入为主了。以前经常在微信上看到刘老师的照片,以及他与别的老师的合影,第一次见到真人,真是让我有点儿惊讶。
我知道刘老师是山东青岛人,刘老师的个子很高,自己的脑海里就随之浮现出山东大汉的形象,眼前的刘老师却是带着柔情的“大汉”,刘老师的声音听着很舒服,自带亲切感,听刘老师的讲座,便似乎成了一种享受。我坐在最后一排,欣赏着刘老师的一举一动,从声音到动作透露着温文尔雅的气质。
这次讲座,刘老师主要讲视频素材课,让我这位门外汉真是很享受。大家都知道汉语博大精深,有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字词,视频课解决了一些用语言难以解决的问题,这确实是精彩!最后刘老师却很客观的指出了视频素材的问题。他说视频素材就像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个比喻让我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老师不仅让我感受了一次视频教学的盛宴,同时又提出了视频教学的存在的问题。客观、真实。
真诚,这是我对刘老师最初的印象。后面的接触也印证了我的想法。
或许是缘分吧,当初想考北语的语言学硕士,就在网上搜到了刘老师的公号,很早就关注了,默默地关注着刘老师在公号上发的消息。自己想考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证,就咨询了老师一些问题,当时我并不期望什么结果,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们并不相识,老师居然在后台回复了我,我很意外。因为我以前也在公号后台留过言,但是基本上没什么回复,老师还叮嘱了我一些要注意的东西,我很感动。
刘老师的公号记录着他工作和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同时也是一扇窗,是我认识了解对外汉语方向的一扇窗。从刘老师的公号中,感受到老师对对外汉语事业的热爱。当然我也知道这个职业外表看似光鲜,可以边教外国学生,一边游玩。“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对外汉语老师的“苦”只有自己知道。
其实很感谢刘老师能把他的经验分享给我们,在这条路上,刘老师就像一位引路人,给我们这些想做对外汉语的后辈无私地指导。
其实,任何一个行业或领域能有今天的成就,都是由无数的前辈一点一滴做出来的,这之中付出的可能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心血。
对外汉语也是这样!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希望吾辈人不负韶华、不负时代,做好自己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