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听说星沙也开了粤式早茶后一直心心念念,前几天特意去不巧碰上打烊。昨日老公答应等小宝睡醒后便去,我好生期待,油腻的胃也欢呼雀跃。等小宝醒来,我嚷嚷着快走快走,而老公不急不慢,硬是要喂小宝吃饭,这个中国式好爸爸对于孩子的爱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搞完了,总该可以走了吧。老公竟然去意全无,一句"今天有点晚了,明天再去吧" 将我打发了,瞬间心情低至谷底,一时愤愤难平:我就这么个小小的愿望,这个男人都满足不了,太没意思了… 老公带着睡醒的娃下楼散步了,丢下我独自在房间任由情绪发酵,各种失落委屈受伤啊,但很快我意识到自己走入了"被害者"的牢笼,是什么让我此刻不开心?是因为这个人还是这件事? 好像都不是…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张德芬那句经典语录在这个时候飘入脑海。
一念之间,释然很多!
庆幸终于能够如此迅速地觉察和洞悉内在,如果我理所当然认为他应该了解自己的立场和愿望并满足我,仅仅因为他没有做到这一项而否定他对我所有的好,而且为此感到失落,这真是一件糟糕的事!
联想到最近关注的梁老师心理学课程里提到的"糖纸体验":小时候我们都喜欢搜集各种五彩缤纷的糖纸,一张张抹平晾干,女孩子们聚在一起看谁的糖纸最漂亮,彼此交换,透过哪种颜色的糖纸看世界,世界仿佛也就变成了那个颜色,多么奇妙的体验!至今我都无法忘怀。每个人的糖纸不同,所以看待问题的方式各不相同,心理学上把所谓的糖纸称为"认知结构"。
而每个人的认知结构来自于我们童年时代开始对生活的感知和体验, 认知结构决定一个人的行为选择和情绪反应。了解自己和他人之间的认知结构以及背后的原因,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我们和他人之间的关系。
举个例子,在对待亲密关系的认知结构上,我和老公的理解是有差异的,我生活的环境,父母会时常嘘寒问暖无微不至,这种体验使我对亲密关系有很深的依恋模式,而老公生活在一个相对放养的家庭,加之是男孩子,父母很少去关注他的情绪和需求,久而久之这使得他习惯了独立但不会深入细微去了解他人想法的思维模式。
我用自己的认知结构看老公的行为,就觉得他不够温暖贴心。如果我强行坚持用自己的认知结构统一老公的行为,就容易失望甚至受伤,但如果我跳脱当下表面的行为,去看到他的认知结构,会帮助我们重新看待彼此的关系。
再联想到我们在人生路上方向的迷茫,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何尝不是自我认知结构的原因?
迷茫不是看不到路,而是看不到自己!
读懂自己、认知自己,觉察自己,才是轻松面对一切的关键。
是谁导演了我们人生的这场戏?
不过是我们自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