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动画片或者书籍深受孩子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应该是故事人物的刻画非常贴近孩子。除了我们都知道的孩子气,还有全人类共有的:任性与妥协,自私和分享,坚持与放弃,争吵与和解,失败与成功……
小猪佩奇,这个四岁的小女孩儿,有礼貌,喜欢玩儿,也小心眼儿,爱出风头,不认输,有自己的小脾气,偶尔也会欺负弟弟乔治。然而这个小女孩儿在剧中自由表达,充分展现自我的特点,得到了爸爸妈妈的包容理解和鼓励。也算是给大人的一个启发。
我记得我第一次小猪佩奇的时候,第一集是没有多感冒的,从第二集开始,我开始对它的情节产生兴趣,并且佩服编剧的厉害。
第一集介绍主人公小猪佩奇最喜欢的一项运动——跳泥坑,第二集,介绍弟弟乔治最喜欢的玩具——恐龙,第三集介绍小猪佩奇最好的朋友苏西,这三集就把乔治生活中一起玩乐最频繁的两位交代了。第四集看似介绍波利,实则介绍爷爷奶奶,第五集介绍小猪佩奇一家玩乐的过程,把开始着手刻画爸爸妈妈的性格。
第二集开始,展露出他们一家的相处模式:爸爸的鼓励式教育,妈妈的全程配合,佩奇的探索和表现欲,乔治的呆萌和淘气。里面讲到乔治的恐龙丢了,猪爸爸问谁能够做侦探,佩奇一听说侦探的工作内容时,就迫不及待要去找恐龙了。从乔治的角度来说,丢东西很伤心;从佩奇的角度来说,找东西很好玩;猪爸爸猪妈妈乐得看他们忙活,不过也是需要耐心的陪伴。最终找到了恐龙,再引申出不要把恐龙往高处抛的建议。这种细工慢活般的办法,愣是把一个皮孩子的事情变成了一个教育案例。
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比如小猪佩奇骑自行车撞坏了南瓜,弄坏妈妈的电脑,欺负乔治,教波利说奇怪的话,都在爸爸妈妈的化骨绵掌中,更加懂得认错和改正。小朋友看了觉得共鸣,“大朋友”看了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