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为法中第四个不相应行法,区别于心法、心所法、色法,和无为法。
言不相应行法者……
这是第四种法,就是称为“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法:
行蕴有二:一、相应行,即心所法。二、不相应行,即始自得,终至不和合性,二十四法是也。
就是说这个“不相应行”呢,那统合起来,对比起来说,这个“行”就是迁流造作,不住的意思,就称为行。那么“行”有两大类,一大类称为“相应行”,一大类呢称为“不相应行”。
相应行
“相应行”,“相应”的这个活动呢,就是指心理活动,心所法,这是一类,在第二种的时候讲过了。
不相应行
那么“不相应行”是另外一类,就是说从最开始这个二十四不相应里面的“得”,到最后的“不和合性”,一共二十四法。
这里讲这个“不相应行”呢,它是指跟“心”相不相应的问题,不跟“心”相应就称为“不相应行”,跟“心”相应那就称为“相应行”了。
所以这个“相应”的一些概念呢,基本的这个概念,它要综合起来,进一步了解的时候,才会变得越来越明确,初开始建立一个基本义的时候啊,没有相应的比较的时候啊,学起来好像有点费解,为什么要这样定义呢?
其实啊,这都是有规律性的,认识事物、了解一个内容也是有规律。就像我们学任何一个东西,初开始啦很陌生,了解非常少,没有可比性,所以给你讲这个入门的基本概念的时候,做了很多比喻,选了很多相对的一些内容来做参照,但是听了还是有一个印象而已,总是觉得一知半解的,但如果是说接触日多,认识具体更加丰富的时候,更加系统的时候,那也就发现原来这个基本的定义,粗浅的一句话两句话的概念,实际上就已经非常完善而又完整的将所要说的这个内容呢说到了,说透了,说彻底了。
那这就是说认识过程呢,在这个当中啊,它有相应的必然规律,由简单到丰富,到系统,到具体,由模糊到清晰,它有这么一个过程,所以在这个百法的初步学习的时候,比如说前面心法,“集起”,“积集”,有的人听了可能心都急了,他一下子不能够很快地了解到相应的意思,但是随着后面的这个介绍啊,一步一步发展啊,他就知道了。
这里讲“行”的时候分成两类,一个 “相应行”,一个“不相应行”。那“不相应行”是第四位的,“相应行”是第二位的“心所法”。
为什么叫“相应行”呢?就是说时间同,依、根源同,所缘的对象同,所起的事、相应的事行活动是同的,它只能够同一所缘,同一行相,同一时间,同一心王,这个就叫“相应”,如果不是这样呢,就不称为相应。
那么具体来讲哦,“不相应行”的特征呢,又要结合始自于“得”,终至“不和合性”,一个一个的揭示“不相应行”的相貌,就会更加明了,更加确定,哦,这个“不相应行”之所以叫“不相应”呢,就是它不跟这个“心王”相应,不系属于“心”,它只是前面这个“心法”、“心所法”、“色法”,这些种种“法”的分位,就是依它们这些法种种的比较,差别,这些比较性的特征来说这个“不相应行”的,不是具体有一个所指。
那么这个“不相应行”一共有二十四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