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行为取决于所处的社会环境,孩子对自己的看法以及如何行事,是以他们怎样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他们认为别人怎样看待他们为基础的。
孩子随时随地都在做着决定,并形成着对自己、对世界以及对应该做什么才能求存或成长的信念。当他们茁壮成长的时候,他们就在发展着7项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而当他们处于“求存”状态的时候,努力的想如何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大人通常会将其看作不良行为,当你能够把不良行为看作是孩子求存模式的时候,你对不良行为的看法是否就不一样了。
行为以目的为导向,行为是以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想要达到的目的为基础的,首要的目的就是归属。孩子对想要达到的目的并没有清醒的意识,有时候他们对于如何达到自己的目的的想法是错误的,并且其行为方式所达到的效果往往与其目的背道而驰,比如他们想要得到归属感,但他们会达到这一目的所做的努力和帮助其行为就会惹人讨厌,这会成为一个恶性循环,他们的行为越是惹人烦或生气,他们就越急迫的追求归属感,因此也就越发令人讨厌。
把这里的人称换一下,换成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个答案就显得有一些恐怖了。它的应用边界和场景可能就会变得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