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么多书有什么用?
上学读书,大多只为了考试和顺利毕业。我觉得闲暇时间读闲书才叫真正的读书。小说、杂志、报纸、漫画、鸡汤、散文、技能,只要自己喜欢的,随便哪一本读起来都会那么得享受。
我想读书的用处就是给心灵深处寻找一片净土,读一读作者的经历,品一品作者的思想,开一开自己的眼界,随着书中的文字慢慢静下心来思考。
留学时,我发现外国人非常喜欢读书。无论是在地铁上,还是在咖啡厅,还是商场休息区,甚至在街边角落,都能随处看到有人捧着书津津有味地读着。
读书无疑是外国人打发时间的乐趣。没事儿的时候翻翻书,不仅能充实和娱乐自己,时间也过得快一些。
纽约的地铁上永远有三种人:看手机的、无所事事的、以及看书的。当地铁正常行驶时,一切都很正常,大家一如既往地干自己的事儿。
一旦地铁延迟(这在纽约是常有的事儿),车厢里的气氛很快就变得紧张起来。无所事事的人最先坐不住。有的焦急地看着漆黑的窗外,有的不停地抖腿,有的则一脸焦虑地东看西看。
延迟的时间再久一点,看手机的人也淡定不住了。有的把手机屏幕开开关关,有的把手机收起来也开始跟着无所事事的人一起焦虑,有的虽然听着音乐,但仍然露出一脸不爽的表情。
无论周围的人烦成什么样儿,唯有读书人最淡定。他们依旧表现得若无其事地样子一页一页地翻着书。不知道书里写得什么内容能让他们看得这么入神。
我最初还怀疑在这么嘈杂的地铁上他们真的能看下去书么?不怕被地铁的晃动和他人的聊天声打断思绪么?可看到那些读书人专注的样子,仿佛没有任何人任何事能干扰他们。
上学时,我每天都会坐30分钟的地铁到曼哈顿。30分钟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全看你自己怎么利用。为了不浪费这段时间,我一般会拿起课本复习或者准备课堂报告的内容。
这三十分钟是我一天中最专注的时段。只要我忙着读书,无论其它乘客干什么,都不会影响到我。遇到地铁延迟,我反而感到庆幸,这样我就能多复习一个知识点。这恐怕就是书的神奇之处,让你深陷其中,感受不到外界的嘈杂。
现在人们更倾向于用手机和kindle看电子书。电子书的好处是轻便,方便携带,还能保存你看的内容,而且你还能随时滑动手指标注重点句。
有段时间,我也追随潮流把kindle放到包里。在地铁上就拿出来看,屏幕的触感和书的触感不同,重量不同,读kindle时我感受不到书带给我的奇妙之旅,更多的是装逼吧。所以,我更喜欢纸张的触感和书香,纸质书读起来才觉得是为了自己读,而不是装个样子。
我平时喜欢去图书馆学习,学累的时候,我就会随便找本书看。大多时候我喜欢看杂志和食谱。我很爱欣赏杂志里模特的时尚搭配和彩妆,更喜欢食谱里的各种诱人美食。这样的图书,字少,图多,看着轻松不会累,也不怕陷得太深无法自拔。
不开心的时候,书是缓解焦虑的良药。我喜欢找一些笑话和段子书读一读,放声大笑,心情一下子好多了。
读闲书的时光总是一瞬而过。我经常捧着东野的推理小说,靠在沙发上,一边喝咖啡一边读。小说写得太过精彩,每一个章节安排得紧凑,就跟刷剧似得根本停不下来。我迫切地渴望知道到底谁是犯人?不知不觉,读完一本小说,一整天就这么过去了。看似没什么收获,但却感到格外满足。
很多美国人还习惯记读书笔记,我也如此。我专门买了一个摘抄本。每次看到书中的美句,我都会用心地抄在本子上,连同书名和作者的名字一并记录在句子结尾。把喜欢的句子,有感触的句子摘抄在本上,时不时地拿出来再细品一下,铭记在心中,灵魂都会随之升华。
我有个外国朋友不仅爱记读书笔记,还会尝试背句子。爱读书的人,和他谈话就是种享受。他说的每一句话就像经典台词一样那么地深入人心。可不爱读书的人,和他说话就会觉得很无厘头。明明自己层次低,达不到人家的觉悟,还嫌人家装逼。哎。。这样的人不配做他的朋友。
从我朋友身上就可以看出,经常读书的人,整个人的气质和气场都是与众不同的。他一举一动都能显现出他多年日积月累的修养。就算有人不理解他,他也会从容地一笑而过。
我们聊天时,他经常给我推荐一些不错的英文书。他推荐的书里句子理解并不难,读的时候不会打消我的积极性。从此,我爱上了英文原著。
每次回国,我都会带上几本英文原版书籍。平时在家或者外出,一有空我就会拿出来翻几页读读。读英文书确实不如读中文书那么顺畅,代入感也不如中文书的代入感强。
但,英文书读起来有它独特的味道。外国作家写作风格简单直白,不兜圈子,读起来很轻松。
外国作者会直截了当地表达客观事实以及他的想法,读者就不用费脑子去猜了。就连外国诗句,读完了就能马上领悟作者的思想。比起中国的古文诗词,理解起来简直是轻松多了。其实,这样的英文书更适合我这种不爱动脑子的懒人。
在美国留学这些年,朋友换了一批又一批,唯有书是我永恒的伙伴,也是我的精神支柱。无论是中文的还是英文的,我都愿意去慢慢读,用心享受每一刻属于自己的时光。我平时不爱学正经学问,但我爱读闲书,不知道这算不算学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