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的内容中都在写我们的行为该如何改变,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式,都是为了引发我们的行动。当我们的行为在发生改变的时候,这些行为本身是否推动我们向着希望的方向转变,改变真的有效吗?在这一篇中就来看一下作者是如何给我们来破解这个迷局的。
在第一章的最后一节作者抛出了一个第一、二序列改变的心理学概念,什么是第一、二序列改变的心理学概念呢?这个概念来自一本叫《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的书,这本书的作者把内容的改变称为第一序列的改变,把应对方式的改变称为第二序列的改变。作者认为就是因为人们把改变停留在第一序列,导致改变本身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成了一个问题。
我们改变的目的是什么?显而易见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可是什么样子是更好呢?这样具体的问题又需要有具体的定位,可是有很多人却不知道如何定位自己要干什么,而是去不断强化改变本身,这就是针对改变本身做出的改变。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在第一序列的改变中盘桓,这样的改变又常常会引发其他的问题出来。
在书中有这样一个来访者,他总是在不断的变换工作,因此而变得焦虑。作者问他为什么要这样频繁的变换工作,他说自己要不断的完善自我。用不断的变换工作这种方式来达到完善自我的目的,这本身就是对改变本身的不理解,出于对自己的不满而想要去改变,这正是许多人为之要改变的目的。
这么看来改变就像是一把双刃剑,不是改变的更好,就会向着另一条相反的路走,可能会掉入重复无效的改变之中。这个来访者向作者咨询,怎样才能过上理想的生活?作者问他心中的理想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来访者的意愿是只想做自己有兴趣的工作,充分实现自我价值。作者继续问他现在是做什么工作的。来访者说自己刚辞职,正在找工作。
这是一个毕业3年的大学生,已经换了第五份工作,其中的原因各有不同,相同的是,每份工作干半年,就会非常焦虑,觉得那不是自己想要做的工作。他说自己不想庸庸碌碌地就此过一生,向作者请教怎么样才能实现自我价值。作者的建议是先别想那些实现自我价值的事,先想想怎么挣钱比较现实。
这位来访者的问题就是第一序列的改变,虽然一直在努力,但是有些东西却从未改变过,结果就是在一个无效的循环中来回奔波而没有什么起色。
在书中还有一个第二序列的事例,作者的朋友在一个阶段进入了一种刨根问底的思想状态,对于任何事都喜欢去问一个为什么,即使大家都觉得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他也会去问一个为什么?比如,为什么要学英语?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要出国?为什么要工作……。
这样带来的问题是,他做任何选择时都很犹豫,总是想从源头上把事情搞清楚,为此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他向母亲求解,母亲说他这是价值观出现的问题,他对此感到困惑,认为这不是自己的问题。问他父亲,父亲说你这是在理性的思考问题,我想让手下的员工这样思考问题都很难。
他听了母亲的意见后,会去思考自己的问题,在听了父亲的意见后,通过反思,他有了新的认识,虽然还是会去思考为什么,但是困扰他的那些纠结在减弱。同样的行为,通过思考的方式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会不同。
可以看到作者的这位朋友的父亲所提出的建议是接受现在的状态,我们对于自己遇到的问题,把它当做你生存的常态,而去专注于你真正想做的事情。这才是自我接纳的真谛。你每天做的事情会因为时间与人相处的节奏都在发生着变化,那些变化才是我们面对的正常现象,学会接纳自我,然后再去思考自己想要转变的方向。
看到这里第一章已经结束,我对于改变的理解也在逐渐的深入,从自我发展的课程中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去思考,这一次通过写文章的这一种方式来进一步去理解,让我发现了更多自己以前没有注意到的思维漏洞。接下来将会进入对思维模式改变的阐述,这又将是对改变模式的又一深入的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