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名: 聖 朗
职 业: 鑫荷相声汇 相声演员
年 龄: 16岁的花季 爱 好: 交男朋头
一句话说自己 : 我挺有意思的!
借【简书】平台分享些许趣事,
讲讲自己,说说过去……
能有这么个这么个机会,
我得认真对待,努力学习,
好好写,争取不记“豆腐帐”。
姑妄说之,姑妄听之,
文中皆我之回忆,亲身经历真实过往,
如有雷同……你认识我???
【声 明】
本文是聖朗回忆、整理、编辑,旨在分享。
如有伙伴觉得不如聖朗的相声好听好看,
怎么办?简单,买票听相声去!
【开 书】
小孩儿没娘,说起来话长。
每每在台上我说自己内向的时候
很多朋友表示怀疑。
说真的,
台下和在陌生人面前的我
还真就挺腼腆的。
更有朋友问:
腼腆的你为啥选择说相声?
台上的你怎么看和“内向” 也没关系呀。
这个简单,相声不是我选择的,
舞台形象和生活中两种状态。
【相声不是我的选择】
要说起来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的相声还不太好说,记忆有些模糊。
记得我们小时候睡觉都得唱歌哄,
那时流行的应该是《摇篮曲》。
“月儿明,风儿静,树叶遮窗棂……”
这熟悉的旋律和歌词家喻户晓但和我却没有关系。
我是姥姥带大的,
由于她跑调,
所以哄我睡觉的文艺形式不是歌曲,
取而代之的变成了讲故事。
我姥讲的故事我现在想来那叫一个没劲,
而且就一段,反复讲。
即便如此,我也特别爱听,
慢慢的“老虎妈子”就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形象深刻,
我也养成了爱听故事的习惯。
随着我慢慢长大,
姥姥的经典回目《老虎妈子》已经满足不了我啦,
此时电视里的一个栏目将我的故事兴趣又往前迈了一步。
“盘古开天地,地久天长,长话短说……”
这首是中央电视台《电视书场》的主题歌,
每天中午和晚上播出。
除此之外还有当时叫辽宁1台、辽宁北方频道、沈阳2台分不同的时段播放《评书联播》栏目。
袁阔成、田连元、单田芳、刘兰芳、叶景林等名家花落各台,做电视评书。
小学一年到六年每天中午要回家,
吃饭是次要的,听评书主要,
昨晚的扣子着急解开,
几乎天天中午回家。
学校有冬令时和夏令时,
区别是中午上课时间前后差半个小时,
在第一个交替的日子里,
我因为回家听评书回学校晚了……
当时的那几年里面,
我跟同班的几个同学发现彼此对评书都有一种钟爱,
因为我家近中午可以回家听,
他们只能晚上看重播,
又因急于知道,
便有我中午听完下午给他们复述。
一来二去渐渐的对“复述”认真起来,
神态表情动作身段语气越来越注意,
竟然成为了班级的“故事大王”。
突然的一天,
辽宁二台的评书联播主题歌换了:
“信口开河论古今,没有真事都是趣闻……”。
几个大字赫然出现在屏幕上:杨振华单口相声百集。
杨振华三个字当时知道,
因为辽台综艺节目《共度好时光》里每期都有他跟金炳昶先生的相声。
但是单口相声第一次出现在我的眼前。
一百集看下来又积攒了些小段儿,
同时也开始关注相声。
《曲苑杂坛》、《观众点播》这些个节目里经常播放,
北方图书城音响区也有卖磁带的。
每个礼拜的零花钱攒在一起只为一盘《刘宝瑞单口相声》,
八块钱当时对于我可是一笔巨款。
每周日休息我都去看看有没有新品,
多数时间是眼巴巴就走了。
英语课发磁带练听力,
对于我来说根本听不懂。
当时家里有一台我妈结婚时的“嫁妆”——双卡录音机。
它比我大,论着我得跟录音机叫姨。
四年级和五年级这两年,
听完电视的评书我就把英语磁带放到录音机里,
对着我“姨”讲,讲完自己听。
几年前搬家我还找到一盘,
听了一下,嘿,还真别说,
恶心死了!
初二,
我第一次登台表演相声才让我走上了这条不归路,
究竟是怎样的机缘?
演出效果如何?
又是怎么踏上不归路的呢?
【人物介绍】
聖 朗,鑫荷相声汇演员,
师从相声名家苏连生先生,
快板跟随于忠德先生学习。
曾任国立公办中专艺校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台词课、表演课教师八年之久。
2013年,凭借对相声艺术的钟爱和执着,
告别讲台,迈步舞台,
加入由辽宁鑫荷文化创办的鑫荷相声汇,
是相声汇的功勋演员。
舞台上的聖朗形象俊美、
气质挺拔,表演生动口齿清楚。
着重人物的塑造和形象的把握,
善于模仿,又机敏智慧。
传统节目的重新加工恰到好处,
既不失传统味道,
又融入符合观众群体口味的元素,
深受观众喜欢。
现在他有以“圣斗士”命名的粉丝群。
敬请关注新浪微博@鑫荷相声汇–聖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