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鲁迅,就绕不开《阿Q正传》。
《阿Q正传》是鲁迅的唯一的一篇中篇小说,也是最早介绍到世界的中国现代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自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的伟大代表。鲁迅先生以辛亥革命前后为时代背景,以阿Q这一“流氓无产者”的悲惨遭遇为线索,“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
此外,阿Q精神的核心——“精神胜利法”,深刻地反映了国民性弱点,激发民族觉醒。
根据故事情节和脉络,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以下五大特征:盲目自大、自欺欺人、自轻自贱、易于遗忘、转嫁屈辱。
他盲目自大,未庄的所有人都不放在眼里,即使因此惹了许多祸端,被骂、被打,口里还是囔囔着“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什么东西!”进了城之后,便更加自傲了,嘲笑未庄人没见识。
他自欺欺人,在赌钱好不容易得胜后与人打架,“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不见了”他忽然“擎起右手,用力地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便心平气和起来,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于是,又觉得“心满意足得胜”了。
他自轻自贱,甘于落后和被欺压,当他被人打怕了的时候,为免受皮肉之苦,便大喊“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他易于遗忘,假洋鬼子用哭丧棒打他,啪啪响了之后,没过多久,到酒店门口时,他便“早已有些高兴了。”
他转嫁屈辱,在被王胡、假洋鬼子打后,阿Q感觉受到屈辱,愤怒的他把气撒在路过的小尼姑身上。对她吐唾沫、摸她、捏她,并以此为荣,洋洋得意,仿佛一天的不快都消除了。
通过这一系列故事,可以感受到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觉醒和振兴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都不得不发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慨。面对现实的苦难逆来顺受,因为有了虚幻的精神胜利的补偿而心满意足,这样的国民如何能有改造社会、振兴中华的觉悟和力量呢?这一切,说是为了“摆脱完全绝望的处境”,但读者们又不得不说这不过是“绝望的轮回”罢了,阿Q的精神胜利并没有改善他的生活,反而坠入了更加绝望的深渊。
心理防御机制,psychological defense mechanism ,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最早由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的。通过比对,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阿Q的一系列精神胜利法都可以用心理防御机制来解释。
逃避机制。在这一机制中,阿Q的主要表现是压抑与否定。
压抑即个体面对痛苦采取的“动机性遗忘”,但是表面上已经忘却,实际行为还是会受潜意识的影响。阿Q在被王胡、假洋鬼子轮番羞辱后,“忘却”的宝贝发挥效力,不一会便遗忘了。表面上嘻嘻哈哈,仿佛已经忘却,但在遇到小尼姑后又“发生了回忆”,做出匪夷所思的行为,包括后来对吴妈说出“我要和你困觉”的言论。
否定即将不愉快的事“否定”,当作根本没有发生过。阿Q在调戏了吴妈之后,面对人们的排斥,“渐渐觉得世上有些古怪”“愈觉得稀奇”,却完全忘却了事情的原因,以至于后来与小D打架。
自骗机制。在这一机制中,阿Q的主要表现是合理化。
合理化,又称文饰作用。是个体无意识地用似乎合理的解释来为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动机辩护,以使其可以接受。4阿Q的自欺欺人就是这一心理的反应,说一声“儿子打老子”,就心满意足了。
攻击机制。在这一机制中,阿Q的主要表现是转移。
阿Q的转移屈辱就是这一心理的典型体现,将自己的不快转移到比自己弱小的小尼姑、小D身上,以获得满足和快感,洋洋得意,聊以自慰。
代替机制。在这一机制中,阿Q的主要表现是幻想。
当人无法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困难,或是无法忍受一些情绪的困扰时,将自己暂时离开现实,在幻想的世界中得到内心的平静和达到在现实生活中无法经历的满足,称为“幻想”。5 阿Q在与赵太爷、假洋鬼子、王胡和小D的冲突中,是永远的失败者,但他却沉醉于臆想的自尊之中,“儿子打老子”、“我的儿子会阔多了”。
阿Q的“精神胜利法”贯穿其一生,以精神上虚伪的优胜状态化解现实中所遭遇的苦难。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待,一方面,这只是一个卑微的不幸的底层百姓,在黑暗混沌社会中,为了摆脱绝望,苟且生存所采取的“求生之举”,这是它的合理性,正如恩格斯所说:“他们既然对物质上的解放感到绝望,就去追寻精神上的解放来代替,就去追寻思想上的安慰,以摆脱完全的绝望处境。”;另一方面,这又是国民劣根性的所在,阿Q所表现出的中国国民自我欺骗、自我麻醉的病态心理,正是辛亥革命后百姓麻木不仁、屈服于现实的社会现状。用鲁迅的话解释:“中国人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地满足着,即一天一天地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