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处方笺》是河合隼雄的一部倾心之作,他是位伟大的心理学家,他也是村上春树、几米的心灵导师。当你困于这蛮不讲理的世界,忿忿的想举起拳头时;当你累于纷乱的人际关系时,读它吧,去感受那普通中灵魂烦恼的心声;也许它能带给你世界的另一面,让你有勇气重新开始。
一直内心深处都是有些拒绝日本的许多东西。而书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我想我的许多想法都会有些过时或是传统。只是有些东西我个人认为还是不能忘的,虽然表现的形式不同,但该有的底线也是应该有的。也正如现在萨德事件一般,总会在内心留下一些抗拒因素。
只不过看了这本书后,内心确实非常喜欢,喜欢他独到的见解,不一样的思维方式,看问题的深入。都让我为之着迷。我开始有些感到自己之前这样拒绝的方式,其实也属于另一种的“闭门锁国”现象。别人好的我想是应该去学习,去思之所思,去了解。知己知彼,方能立于不败,此乃大智也。
(一)夫妻相处之道
在这本书中我学会了一些夫妻相处之道。他用了这样一个实例:一对感情非常好的夫妻,却在结婚一年选择了离婚。于是有人问他们原因,女士说结婚后,丈夫总会带着朋友回家聚会,只是其中有一位男士是她非常讨厌的,她忍了好几次,也以为丈夫能了解,并在最后还明确的告诉他:自己非常讨厌那位朋友。但他又把他带来了。我想这是他不爱我的表现。
而男士却有着另外一个说辞:我知道妻子非常讨厌我的那位朋友。然后就没有下文了,也没打算和我商量以后怎么办。妻子却只是说出了自己的情绪,没有打算与我一起解决做努力,所以我想她不爱我了。
其实我们自己也许完全没有意识到,在生活中我们基本都会说出自己的情绪,但却没有想过一起去解决。
当我们说出什么的时候,那并不是最后的通牒,而是解决事情真正的开始。
要知道沟通是双向的,说出来的话,需要去接收反馈,而后达成共识。
(二)
要想彻底的离开,就必须全情彻底投入一次。
看到这句话时,我深深地体会到这句话的哲理性。许多事对于我来说都是这般,或者说是感情也是一样。不管结局如何?都未曾留下遗憾,因为我知道我能做的都做了。抑或是兴趣爱好,熟知我的人都知道我曾每天跑步很长一段时间,只是后来没在继续。因为我也在全情的投入后选择了离开。
(三)
在我们人生中会出现许多照亮黑暗的灯塔,而我们要选择一盏内心的梦想灯塔前行,它不一定是最亮的,所以,需要我们适时的关掉一些灯塔,在黑暗中凝神观望,找出遥远的目标,不管对谁来说,这种勇气在人生中都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就像这样一个故事,几个年轻人出海打鱼,不知觉中就到了晚上,于是慌忙准备打道回府,可却已失去了方向;糟糕的是当时还没有月光,于是他们拼命的举着火把寻找着方向,始终无果。这时一位智者让大家把火都灭了。他们有些慌乱的陷入了一片黑暗中,只是等眼睛慢慢适应了黑暗后竟看见了远方的一丝光亮。也正是这光亮带他们回到了岸上。
我们大多都认为,灯火可以照亮自己前行的路,但却无法给我们指引方向。可为了找到方向,我们却需要适时的把灯火都灭掉。
只是要灭掉这些灯光却需要很大的勇气。正如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面对许多工作一般,当有许多工作都在你身旁时,你会不会迷了眼,选择了一份不喜欢的工作。或者你是不是会处于一种难以抉择的困境。我想这时最需要的便是勇气,且敢于灭掉灯光,敢于站在黑暗中凝神远眺,找出遥远的目标。有这样一句话:眼前看到的利益都是小利,看不到的长远利益才是大利。
我为了试验一番,曾有一天,天还未亮,我便外出,那时只有马路两旁的灯光,我站在灯光下,看着每个方向都有一条路灯,我想如果我不知道去哪里?那么我又该选择从哪一排路灯下走过?
我想梦想的光亮不一定是最亮的一盏,因为它离我们很远。只有看着它,我们才能知道自己该去往哪个方向。近处的灯也许是最亮,也最耀眼,只是我们却易被它本身所迷惑,而看不到那盏微弱的光。我曾为它,关掉过所有的光亮,而现在我随着远方的光亮走的更远。那么你们呐?
(四)
努力了,不一定能得到你设计好的回报。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都认为,只要努力去做一件事了,就一定成功的做成那件事。那时的内心,我不知道是不是都把心思放在了成功的回报上。如果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却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会去抱怨其它。
我想我们大多都是已设计好了回报再去努力的,只是我们应该清楚,努力不一定能得到设计好的回报。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努力是有回报,只不过我们不能强求那是怎样的回报而已。
(五)
让那个僵硬、顽固的自己死去吧。
我曾一度用“重生”来形容现在的自己。只是看了这本书后,我想原来我也可以这样来形容自己:让僵硬、顽固那部分的自己死去了,而自己也开始变的有点弹性了,有了新的方向。
或许向死而生的李开复也如此。当他事业处于一个极致时,工作也处在了一个僵硬期,他没有任何时间,除了工作。这时他患了病,他僵硬的部分占据了体内的大部分,因此需要休息了,需要医生将其僵硬的部分去掉。庆幸的是,他活了过来,说了这样一句话:向死而生。而他自己也变的有了“弹性”。
只是,最后我也想提醒一下,并不是每个向死而生的人都能活过来,它也有真实死亡的一面。
所以,我们都需要一个弹性的自己,一个健康而愉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