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天打开微信、简书、今日头条,满屏满屏的《深夜食堂》中国版的讨伐声,豆瓣评分2.3,一部植入剧情的广告片,泡面三姐妹,吴昕尴尬演技,无良的剧情注水等等等等。我第一反应,无论豆瓣评分怎么样,赞助商该笑了。按艺术的角度来说,一部影视作品以口碑,收视率为检验该作品是否成功的标准。但对赞助商来说,话题性和热度以及带货量是检验该剧市场价值的标准。
无论你有没有看剧,你看了吐槽并把这些吐槽又传播出去了,你就参与了这部剧的市场宣传。在市场的角度来说,不怕口碑差不怕槽点多,就是害怕没话题击不起浪花,没有爆点。密集的植入和尴尬的特写会破坏整剧的流畅性,这点卖煎饼的大妈知道,舔着冰淇淋的初中生知道,导演不知道?编辑不知道?与其说是为了应和投资方需求,不如说他们干脆把广告做硬(反正也软不了了),这么多硬广集中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现象,一个吐槽点,一定能击起舆论火花,第一波免费宣传就起来了。
IP剧本来就是借流量借名气的商业行为,如果你在IP剧里看到原作者或原型中所传达的艺术性,那是有情怀的导演给你恩赐。大部分情况下IP剧只是满足一下你的好奇心——原著到底被毁成啥样了?好奇心驱动你去点击视频,转发评论,这样投资方的流量和话题有了,你也乐呵吐槽了一把,双赢,这是套路。而《深夜食堂》把套路加深运营,对日版粉丝来说用利用IP来引起关注,对吃瓜群众用除剧情外的一切槽点来引起好奇,顺手还把他们转化成了传播站,形成了复利传播,迅速占领了话题榜。同质化商品过量的时代,名气和好奇心成为选择的标准,那些评论中不断出现的品牌字眼,再配合品牌的线下蹭热度宣传,带货量怎么会起不来,简直是三赢。
吐槽的时候你感觉你站在了事件的至高点,俯视脑残的编剧,尴尬的言语,无力的导演。其实,你已经被套路了,这只是一场商业化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