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讲到童年的沟通方式决定未来的关系模式
“给孩子生命最好的滋养,是确认孩子的感受,请用最大的善意来呵护孩子无所隐藏的状态,莫要让评判裹住他的本心,莫要让他因受伤关闭心门,关上门的一刹那,我们就真的错过了”
其实讲的这个点,也很触动我,往往我们看到孩子的好成绩或者好的表现的时候,看不到他真正的快乐,而是从自身出发来说这件事的好处,比如孩子告诉你我们球队今天赢了,我很开心。而有时候我们会说,踢球是件好事,能锻炼身体,不错。
当我们这样讲的时候就是忽视孩子真实的感受,他希望被看到的是他的开心,你只需感同身受就好了,比如妈妈看到你好开心啊,这真是让人开心的事情。感受被确认了,存在就是被确认了。
这里还讲到高质量的陪伴,人在心不在的妈妈也会让孩子体验到可怕的被抛弃的感觉,当我们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中时,他会很快乐,我们也会很开心。孩子天然地具有陪伴的品质,但是他也需要你的看见。
之前还听过“延迟满足”这样的观点,说不能太溺爱孩子,她要什么就给什么不好。这样的观点也在本书中得到反驳,讲到:如果婴儿时期经常被及时满足,通常不到两岁的孩子就已经能够安心等待必要的过程了,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态度平和而且好商量。被及时满足的孩子,更懂得珍惜和享受当下,这个及时满足,是给予自己空间的及时满足,不是替代和控制。
及时满足的真正含义,是孩子表达自己需要的时候,父母及时给予回应和肯定,如果能做到就去做,做不到或者做到很困难,也无须勉强。现在的及时满足是为了以后的延迟满足,他们不会因得不到而贪婪,而是会增加更多的理性。之前有个搞教育的爸爸讲,小孩经历的每时每刻都影响这个生命,不管他现在是否有记忆。
之所以能写下这些观点,是这些能够触动到我,让我觉得以前的想法是错的,或者我就是那个需要重新安抚的小孩,能遇到这本书真是幸运,现在我对待小孩,有了一个很简单的想法,就是把他当做大人一样,只是他现在还不会说,比如你哭了,你希望别人来安慰你还是希望打断你,你想要某个东西了,是希望得到还是不给呢?道理都是一样的,所以要真正实践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