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多愁善感的读书人,心里都会有这样的疑问,读书到底有什么用?我国悠久的科举制度是士子们向上流动的通道。士子读书,和农民种地、工匠做工、商人经商一样天经地义,这是职业,是安身立命的所在。虽然也有“百无一用是书生”之类不同的声音,但绝非主流价值观,主流价值观认为读书代表着黄金屋和颜如玉。
随着商业社会的到来,一切社会活动都被货币化,包括社会价值观。读书作为人类的重要社会活动之一,被货币化似乎是大势所趋。现实环境下,对于大部分普通人而言,读书的变现能力非常有限,读书是种很不经济的行为。随着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马ET等人煽风点火,读书似乎是真的没什么用了。
按照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生理需要的满足,我们依赖于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而高级需要呢,我们需要的爱与尊重,信任和温暖,希望读书能够满足的。
《一代宗师》中宫二先生说:习武之人有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天下之道,一以贯之。读书,也是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见自己。
通过读书,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弱势,看清自己的心性和志向。
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已经习惯了带着面具生活的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五讲四美三热爱,对自我的认识,更多是通过社会这面镜子反射的影象所得,聪明、勤奋、踏实等形容词,更多时候是别人对我们的评价,而平时我们对自己却有那么多的不满意。因为我们给予镜子的原像就是假的,反射而来的自然是假象。
读书,是与他人无声的交流,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我们可以骗得了对酒当歌的同伴,却骗不了夜深人静时的自己。当读到胡适先生的“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是不是莫名的不再患得患失;读到杨绛先生的“你的问题就是想得太多而书读得太少”时,会不会不自主的反思自己?想像手术刀一样精准的剖析自己,离不开读书的积累。
见天地。
庄子云: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生很短,脚步很长,再怎么风雨兼程,也踏不遍万水千山,更回不到过去。读书,你可以和孔孟论仁,可以和老庄论道,可以和李太白同叹蜀道之难,可以和苏东坡齐咏大江东去,可以体会拿破仑的荣光,可以感受希特勒的疯狂。
读书,可是使身在原地,却神游古今,眼见天地,知人外之人,见天外之天。总能接触到比我们有天赋更努力的人、比我们努力却更不幸的人,读书丰富了阅历和内心,内心才能更加平和,不杞人忧天,不怨天尤人。
见众生。
好东西需要传承,众生需要,你也需要。宫二先生说“我见过自己,也算见过天地,可惜见不到众生。这条路我没走完,希望你能把它走下去”咏春因叶问而盛,叶问做到了。
你我皆凡人,大多数的人生连见自己都未曾达到,见天地的更是少数一些人,见众生者世界之大寥寥数人而已。
但,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何必如此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