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凡
蔡骏说:
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和事件都能成为作家们的写作素材,但要懂得做出取舍,挖掘出有价值的素材。
那么,我们如何从日常生活中积累有价值的素材呢?
下面我就介绍一下蔡骏老师第二个积累素材的方法:日常生活积累法。
第一、要学会记录和观察自己所遇到的人和事。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很多人,在这众多的人中,肯定会有一个或几个让你印象深刻的人。
那么你就可以通过“眼观,耳听,想象”去推测这个人的性格特征以及所遭遇的事情等。
“眼观”指的是用眼睛去观察这个人的外貌、衣着、举止等;
“耳听”是指用耳朵去听这个人说了什么样的话;
“想象”是通过自己用眼睛和耳朵获取信息后,再发挥逻辑推理能力和想象力,推测这个人的性格和遭遇。
举例:通过一些细节,推测一个人为什么这样打扮?他是什么职业?什么职位?从哪里来?要去哪里?要去做什么?等等。
最后将自己的想法用几百字迅速记下来,就成为一个很好的人物素材。
除了观察人,我们每天还会遇到大量的事和物,同样也可以用上面的方法有选择地记下来。
比如,出去旅游,可以看看景点铭牌上的简介,听听导游和当地人的讲解,挖掘景点背后的故事和传说等,或者自己想象这里可能发生的故事等等。
另外,还可以像旅游作家一样,对景点进行忠实的描绘。
比如,走进上海的一间弄堂,可以事无巨细地记录自己看到的人、事、物等,像砖墙,电线,坐门口的老人等,最后再用自己的逻辑丰富场景,写出有代入感的作品。
第二、要从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方面入手。
每个人都有熟悉的地方和自己的兴趣爱好,每个人的生活和经历都不一样,如果没有什么可写的,就去写一下自己最熟悉的东西。
老师建议我们去看看那个自己熟悉或感兴趣的地方,然后细细思考:
为什么喜欢这个地方?是因为有美好的回忆,还是有令人难忘的风景?此时来和彼时来到这里的心境有什么不同?
要有目的、有深度地去挖掘素材。比如一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会让我们的描述更有深度和厚度,会让别人会通过你写出来的东西,产生想要去看一看的欲望。
作者的《生死河》、《最漫长的那一夜》、《无尽之夏》等作品里都有对苏州河景色的描写。
都是因为那里是作者成长和居住的地方。而作家莫言的作品也大都取材于他出生和成长的地方高密。
这主要是因为对于我们熟悉和感兴趣的地方,我们更加熟悉那里的风土人情,写起相关故事来就更加得心应手。
第三、要用自己的想象力改变元素,让生活重新运转一遍。
人们常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那是因为我们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认为每天都生活在一个很枯燥,很无聊的地方,所以,感觉根本找不到什么能够积累的素材。
但是作者说:越是普通的场景,越能发现其中的不同。他建议我们,试着做一些想象和假设。
比如,反着走自己上下班的路,设想如果坐地铁的人都改骑自行车会怎样?把自己周围的建筑特征换成其他的样子,或换成完全相反的风格会如何?这样眼前的东西是不是变得鲜活起来了呢?
我们不能让现实中的条条框框限制了自己的想象力。
当然,不管多么匪夷所思的想象都脱离不了现实。所以我们的作品既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又要基于现实生活。
小说的创作就是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再加上充分发挥想象力碰撞而成的。
所有的夸张也都源于现实,所以才会给读者更强大的心理冲击。
现实中的逻辑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小说中,小说要遵循小说内部的逻辑,只要小说没有逻辑漏洞,就可以自圆其说,称得上合格的作品。
最后作者为我们列举了很多生活中可以去写的人或物。比如:
一对正在吵架的情侣;默默走路的孤寡老人;公园里的流浪猫;一次简单的对话等等,都可以拓展为一部非常棒的小说……
我们不必知道情侣为何争吵、老人为何那么孤独、流浪猫为什么会成为流浪猫,我们只要细心观察和充分想象,再翻越现实的高墙就好了。
蔡骏老师的这个方法可以说是知易行难,但却是贯穿在我们生活的每时每刻的。
如果我们能够养成这样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并用这样的方法去积累素材,相信对我们的写作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课后作业:假设今天你上班的路上消失了一幢建筑,可以是最显眼的建筑,也可以是不常关注的建筑,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其实每天上班在江堤上走,经过红旗灌渠的时候,都可以看到,在灌渠旁边,道路转角的东侧,有一幢三层的小别墅,孤零零的,只此一幢,伫立在江边。
不知道它是什么时间建的,也不知道是谁家的,更不知道建在防洪范围之内,这幢别墅为什么可以没有被拆迁,反而一直矗立在这里?
这里好像并没有人常住,只是每年夏天的时候,有一伙人常来这里吃烧烤……
听完了这节课,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很想知道幢孤零零的别墅,到底藏着多少秘密?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不知道楼里面是否曾发生过凶杀案?这是一座凶宅?鬼屋?还是多年前哪位高官金屋藏娇的所在?……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