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会长大三次:第一次是在发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第二次是在发现即使再怎么努力,终究还是有些事令人无能为力的时候;第三次是在明知道有些事可能会无能为力,但还是会尽力争取的时候。
7月25日,今天读完一本书,最近老是睡不醒,整天疲惫不堪,时而会觉得朝气蓬勃,自信而有活力,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才认出——即是属于我的时代,时而又会觉得烈士暮年,年岁大了,终究也懂得了什么叫身不由己,很多事——越想便会越迷茫,不敢想——很累,便在这种精分状态中浑噩度日。
前段时间看到个老生长叹的段子,"我"和李二狗的故事:小时候,"我"是天之骄子,功课样样一百,争相夸耀的别人家孩子,李二狗呢,一问三不知,打架斗殴,学业门门红灯;"我"如愿以偿上了大学,学海遨游,李二狗顺理成章进了社大,摸爬滚打;毕业季,"我"四处奔波只为找份工作养活自己,李二狗到处宣讲任意挑选合适员工;过年了,"我"无颜回家,独自呆在陌生城市,李二狗衣锦还乡,捐资助学。十几年前,老师感叹,要是所有学生都像"我"一样该有多好;十几年后,老师感叹,要是所有学生都像李二狗一样该有多好。很典型的故事,或者说之所以称其为故事,便自有一定的故事性,可又是什么导致强烈反差?当育简化为教的时候,或许已经偏离教育的本质了吧。时常会对教育嘲弄一番,小学,中学,都是别人眼中的学霸,到了大学,更多的时间,更多的自由,却也在自由里迷失——完成学业,也仅此而已。与此相反——更多的历练,时常会对教育高谈阔论一番,归根结底不过吐槽教育,也可能正因如此,没汲取到太多校园式教育的精华,自不太会纠结于此。学校教会了我们该有的知识,教会了我们说文解字,教会了我们数学方程,教会了我们物理化学,可是学校会悉心的告诉我们,多去想想为什么吗?这就是我理解的学校——教授思维方式的地方,当离开学校的那一天,或许才是真正开始学习的时候。
前两天在大连,公交上一对父女一前一后坐着,女儿应该刚参加高考填完志愿,一路上问着爸爸这样那样有关大学的问题,明显带着浓浓的憧憬,我坐在他们旁边静静听着。聊到了女孩即将读完研究生的表哥,女孩问他爸,他是不是打算先找找工作,没好的工作机会再读博——很普通的思路。但是教育却不见得和工作绑定,即使更好的教育往往代表更好的工作机遇。教育只是学习的其中一种方式和实现手段,工作是将学习最大化转变为价值的过程,而重点既不应该在于教育,也不应该在于工作——应该是学习。另一方面,女孩对爸爸的依赖,似是我的小时候,爸爸便是天,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能讲出许多的道理——不像妈妈,说不出什么所以然,不怎么有文化,直到现在,这种想法都是我最大的愧疚。
在重庆呆了二十多年,在北京呆了两年。在重庆,我辗转了几个地方,鹅岭,上清寺,枣子岚垭,北碚,南桥寺,现在有机会依然会去这些地方转转(除了上清寺),找找当初的自己,哪怕只有一丝模糊的记忆,依然是异常欣喜。几年之后,十几年之后,当我离开北京的时候,当我可能没法再来到这个城市的时候,又会怎样?索性我在北京没有朋友,也谈不上太多的记忆吧,抱歉,我不敢留下太多牵挂,因为我只是个过客,我永远也走不到这座城市,它也从未住进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