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作品点评(第一期)

第一篇:

天龙山,赏不完的佳境

申毅敏

初秋午后,天晴得耀眼,我们的采风大巴愉快穿行在西山旅游公路上,郁郁葱葱的山林和蓝天、白云从窗外掠过。处暑前的太原,秋高气爽,一步一景都惹人欢喜。

进入天龙山了!车上的文艺家们精神振奋,纷纷把镜头对准窗外,“看,网红桥——”群山环抱间,一座三层环形高架桥巍然屹立在蜿蜒盘旋的天龙山旅游公路上,现代化的建筑在青山花海映衬下,格外壮观,与大自然巧妙融为一体。

“龙飞天宇摸星斗,窟凿石崖见斧工”,天龙山石窟是中国十大佛教石窟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龙山胜迹,首推石窟艺术。于山顶下车,环山青黛,凉风入怀,在天龙山石窟博物馆馆长于灏先生和讲解员引领下,采风团一行人开始探宝石窟。

天龙山东、西两峰南坡山腰间,共25个佛教石窟,东峰12窟,西峰13窟。石窟排列有序,形制各异,大小不一,计有造像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尊(幅),以精炼细腻、富有感情的艺术特色闻名于世。

沿木台阶而下,首先见到白龙洞,它创建于北齐(550~577),是古人祈求风调雨顺的场所。现存三间正殿,为巨石砌成的明代窑洞式建筑。殿前檐古朴的抹八角石柱,为北齐遗物。殿内供有明代木雕龙王及侍者像,刻工精湛,堪称木雕珍品。站立殿外,凉湿之气萦绕,抬眼一看,原来白龙洞西侧有巨石凿成的池沼,甘泉自池中涌出,据说天旱不涸,雨涝不溢,被视为神泉,“龙潭灵泽”即为“天龙八景”之一。

天龙山有多处摩崖石刻,白龙洞西石壁上,即有“览胜留题”四字,系山西按察使提督学校副使贺邦泰题,明万历八年(1580)夏日所镌。另一处为冯玉祥1920年冬在山上暂住时所题:“穷苦同胞之得救,其路途为革命,根基在知识,吾生惟此二事。”字为隶书,大如拳。

继续下行,来到天龙山最宏伟壮观的第九窟前。第九窟开凿于唐代,为摩崖大龛,建有漫山阁,是20世纪80年代仿明结构格式重建,为“天龙八景”之一“佛阁停云”。仰视龛内佛像,上层雕椅端坐弥勒佛,像高7.55米,体态丰满,妙相庄严,衣纹流畅。下层为三大士像,即十一面观音、文殊和普贤。造像高雅柔和,韵律传神,观之令人敬畏。十一面观音像身姿成“S”形态,雍容华贵,尽显盛唐气象。

无法想象,在如此陡峭的山崖上,这些巨大的佛像古人如何一锤一刀刻成,呕心沥血,历经风霜,且保存至今……

拾级而下,半道回望漫山阁,那样高远,如入蓝天白云间。前人有诗形容此景:“高阁凌虚拥碧云,烟林万壑望中分。乘风直上三千界,长啸犹夷帝阙闻。”据说,雨过天晴、万谷空幽时,白云缭绕于阁前,虚无缥缈,摄人心魄。

天龙山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200多种植物郁郁葱葱,奇松怪柏千姿百态。在石窟小路东侧,我们路遇七松坪,其中一棵参天大松,高9.5米,傲然挺立,枝叶茂盛,是天龙山最高大粗壮的一棵松树。圣寿寺山门前,巨大的龙蟠松让人惊叹:它仿佛一把巨伞,又像天然凉棚,主干高约2米,斑驳嶙峋,枝干向四面辐射平伸,形如华盖,状似盘龙,绿荫面积达200多平方米。前人有诗咏叹:“老干孤标香叶浓,阴森盘踞绿蒙茸。天工蜿蜒多奇异,云雨空山疑化龙。”此为天龙八景之一“虬柏蟠空”。

从山顶天龙寺到柳跖沟底及各个景点之间,有步道、台阶相连。下到柳跖沟,崖上一瀑布高悬,银瀑飞流直下,给游人带来又一阵惊喜。行走在翠绿的沟底,溪水穿流于嶙峋怪石间,一路叮咚作响,别是一番情趣。

天龙山海拔1700米,景区约170万平方米。北齐皇建元年(560)兴建天龙寺,山以寺得名,历史上曾是北齐皇帝高洋之父高欢的避暑行宫,平均气温比市区低5摄氏度至7摄氏度,山林幽静,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泉水淙淙,可谓人间仙境。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晋藩靖安王题有“天龙八景”,即重山环秀、佛阁停云、龙潭灵泽、虬柏蟠空、鼎峰独峙、石洞栈道、高欢暑宫、柳跖旗石。

天龙山是座宝山,有赏不完的佳境,吾辈“偷得浮生半日闲”,仅能领略一二,但为以后要多来留下了几多念想。


高璟点评:本文重点围绕天龙山景区的几个主要景点做了细致的介绍,古诗词引用恰到好处,为文章增色不少。建议把倒数第二段往前提,另外建议全文统一以游客视角来组织语言,从而让读者产生更多代入感。

蒋殊点评:倒数第二段是对天龙山整体描述,建议挪至第三自然段后面

苏二花点评:本文可谓大气磅礴,是我喜欢的一种写法。作者语言明快,用笔洗练,祛除多余,直达目的。缺点是没有关照灵魂,没有在景物之上的用笔,达不到文章或者作家该具有的思考或观察。

刘照华点评:此篇顺着采风线路展开记述,朴实的文字中蕴含光亮和华彩。对于白龙洞、摩崖大龛、漫山阁、七松坪、龙蟠松的描写,文字不多,却能画龙点睛,特别是对“天龙八景”的现场感受,更能引人入胜,天龙山的神采由此勾勒而出,其中尤以“佛阁停云”一节传神,作者完成对佛窟造像盛唐气象的描写和感叹后,原本已然“拾级而下”,却笔锋一转,“半道回望漫山阁,那样高远,如入蓝天白云间……”于是,“天龙八景”中“佛阁停云”的传说,古人的诗句,都与眼前的实景交融,而这种交融又联通了高远的审美意境,“佛阁停云”现场复活。这一笔,穿越时空,意贯古今。这样的笔触,让平实的文字显出了空灵。

不足之处,最明显的是过分追求叙述完整,却缺失了关于天龙山文化意义的画龙点睛之笔。


第二篇:

邂逅柳跖沟

王灵仙

太原的驴友们,常常选择冬季穿越柳跖沟,因为那里是天然冰挂的童话世界。初秋邂逅柳跖沟,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

参观完天龙山石窟景区,已是下午5点多钟。我们的路线是,从海拔1700米的天龙山顶下山反穿柳跖沟。步行几分钟后,很快进入峡谷,沿途下行的栈道由木板铺成,护栏也全是木质,人夹在鬼斧神工劈开的缝隙中,脚下台阶时陡时缓,弯弯曲曲,折来折去,只够走一人的宽度。叮叮咚咚的泉水一会儿在我们左边,一会儿在我们右边,与我们一起穿过峡谷。顺着矗立的巨石抬头望去,两壁夹峙,蓝天如一线,一线天连着峭壁,有泉口喷出泉水。柳跖沟的险峻就是这样浑然天成,自然和谐。一会儿,天开阔了,脚下不狭窄了,飞泉变成溪流了,一路陪伴着我们的溪水似银铮低诉,左碰一碰弯一弯,右碰一碰弯一弯,流水婀娜,草木多姿。渐渐地听到水声哗哗,眼前出现瀑布了。大家兴奋起来。瀑布不算太宽,但有好几层楼那么高,白浪滚滚,狂奔急泻,奔流而下,且周围古树参天,绿茵婆娑。

摄影协会的老师们端起专业相机,大部分人是举着手机,三五个人合影的,两个人摆pose 的,特别是女士们的衣装靓丽而多彩,合影时还要喊“茄子、田七、美丽”等口令。溪泉鸣涧,瀑布喧腾,加上人们银铃般的笑声,初秋的柳跖沟真是气候凉爽,清幽秀丽,景色宜人,美得令人心动。在绿树环抱的山间,瀑布似道道白光,照亮了傍晚的山谷。一路走来,随着断崖式的海拔下降,栈道旁边大大小小的飞瀑随处可见,规模壮观。

沿着木板路继续穿行下山,左手多半是悬崖峭壁,右手是一眼望不到边际的天龙山原始森林。溪流成河,水量增大,河流不断被大小、形状不定的石头分流又聚拢,椭圆形的石头看上去光滑圆润,方形或不规则的石头外表粗糙,质地坚固、脆硬。眼前出现一块足够晾晒两块床单的巨石。用床单说事儿,是因为童年时,每年的初秋我会跟着大人们到村庄附近的虎喊沟清洗被褥,那时候家家户户人多被褥多,虎喊沟里水流清澈,水像温泉,被褥清洗干净后,就晾晒在大大小小的石头上。初秋季节进沟里的大都是女人与小孩,清洗完被褥,给小孩们洗澡,然后,摘酸枣、沙棘等野果,等被褥晾干透收整好,太阳开始落山了。童年的天,就乡野那么大,童年的巨石,就被子那么大,那是装满美好的地方。眼前的景物,从清泉叮咚到飞瀑奔泻,从幽邃的峡谷到开阔的石床,柳跖沟看水,将我童年的美好无限地放大而延续着。

行走在紧贴山石的木板小路上,沟面越来越宽阔,海拔越来越低,身旁是宽阔平静的水面,耳边却传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声音,一个小转弯,扶栈道木梯直下,柳跖沟最宽的瀑布出现了,大约有三个车道的宽度,高度约有十几米。置身于浪花飞腾、水花翻滚、喷珠吐玉的瀑布前,我一下子想到影视作品86版的《西游记》片尾曲画面:师徒四人与白龙马“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走过瀑布的壮观。眼前的瀑布,与影视片中的瀑布好相像啊,只是缺少了师徒四人与马。据说当年拍摄于四川九寨沟景区的珍珠滩瀑布,也有人说拍摄于贵州的黄果树瀑布。地处北方的柳跖沟水势自然比不过南方,但也很美。冬季的柳跖沟,涌泉、溪流、瀑布逐渐凝固形成一个个庞大的冰挂、冰瀑群,清如明镜、喷雪溅玉、姿态万千的冰瀑、冰挂,称得上童话世界。

柳跖沟的山山水水、沟沟壑壑一步一景。人在画中乐,画在景里生。这次徒步穿越柳跖沟,是在初秋,自然与冰挂无缘,但心里还向往着天然冰挂童话世界的柳跖沟。留有遗憾,心存念想,柳跖沟,我会再来的。

高璟点评:本文既有对眼前美景的直观描写,也有对往事的深情回忆,有效拓展了文章的内涵。但有一处“地处北方的柳跖沟水势自然比不过南方,但也很美。冬季的柳跖沟,涌泉、溪流、瀑布逐渐凝固形成一个个庞大的冰挂、冰瀑群⋯⋯”这两句过渡不够自然,可考虑插入一两个过渡句。

蒋殊点评:写出初秋邂逅柳跖沟的美。缺点就是,这只是一篇惯常的游记散文,如能抓住其中一个特色,或许比这样简单地描述沿途所见所感更能突出柳跖沟与别处不同的风光。

苏二花点评:本文是“超级微距”,以贴近式描写眼前所见,用女性化笔触,把柳趴跖沟写得有声、有色、有味道。缺点是只着意一山一水一景之描写,没有深入书写。

刘照华点评:本篇笔触既绵密细腻,又生动活泼,虽然通篇只是“从海拔1700米的天龙山顶下山反穿柳跖沟”的一个过程,但在作者笔下,其间景象变幻,气韵流动,心情随之跳荡。其间有个贯穿始终的线索,那就是一路上陪伴着柳跖沟的水,也是陪伴作者心境变化的水。这水一会儿是叮咚泉水,一会儿是峭壁喷泉,一会变成涓涓溪流,一会显现为水声哗哗的瀑布,一会儿是视觉景观,一会是听觉感应……并且人的情绪与之相呼应,最终与作者童年记忆中的流水汇合,与童话世界的景象融合。全篇童心漾动,意境真纯。由此可见作者笔法老练,风格鲜明。

作者文风偏于女性的细腻,主要描摹眼前景观与心灵感应,却也略显局限。


第三篇:

东山有嘉木

刘照华

在太原居住了三十年,对于东山、西山,曾经有着执拗的印象,总觉得西山近、东山远。后来明白,这个远近是心理距离,与公里数无干。

究其原因,兴许是当初觉得西山热闹、东山冷寂?这当然也不假,长期以来,西山地区工矿云集、事业繁忙、人居稠密,多数市民与之过从甚密,而与东山交往偏少。

还有重要的一条——西山古迹众多,是能给人讲出精彩故事的地方。

关于这一点,日前赴东山采风,曾与同行的作家提及,大家确有共识:西山有晋水,临汾河,晋阳城藉此山河之利崛起,书写千余年辉煌,期间人文建筑多沿西山一线构造,文脉与之相附,与之光大,此间气象自是得天独厚……

然而细细琢磨:情感上的远近,并不是以对方的显赫与否为取舍的。

对于太原人而言,东山、西山环抱,汾河一水中分,这美妙的构成,是个完整的家,享受着这样的生活空间、山水恩泽,对东山、西山不会分什么远近,两山一河都是亲情。

将心思一层层剥开,我抓住了重点——其实,我此处在意的是山上有没有那层“绿”。大山不能缺少林木,否则它的样子和味道便是“苦”的。打从住在太原起,我就觉得东山有点“苦”。

它太光秃秃了。

现在回想起来,即便生态遭遇破坏最严重的时期,西山上仍是有绿色装扮的,晋祠、天龙山的参天古木,崛围山间的郁郁青松……

这种绿色是苍润的、生动的,更是濡染生活、滋润心灵的。一个城市的生活要富有诗意和情趣,它的河水必然是清澈的,它的山峦一定是葱茏的。

光秃秃的东山,让我觉得难以亲近。

这种感觉从几年前开始有了显著改变。

当东山绿化紧追西山,日积月累、已成规模时,我驾车穿越城郊空旷地带,沿新修的山间公路乘兴而来,沿途可见标记着单位或群体名称的造林区,新栽的树木排成阵列,生机勃勃,于是,我怀着对未来的热切期待,脑海中快乐地扇动起想象的翅膀……

一晃,中间有两三年没有去看东山,直到去年,随单位集体赴台骀山参加活动,才亲睹东山早已蓄起浓密秀发,长成了森林公园的模样……这不,还没等我再和东山亲近一番,东西山旅游公路全线贯通,再次刷新了我的期待和想象。

那一日随艺术家采风团去往东山,两辆大轿车一前一后。轿车穿市区、入山间,那般行云流水、便捷顺畅,一下子就让我由衷地感叹起来:东山近在身旁!

虽立秋已过,但当我们沿307国道行进在漫山碧绿中时,真心觉得“阴阴夏木”的诗句仍在这时空里跳荡。

时不时,崭新的彩色旅游公路像一道风景跃出画面,或又向林间别处延伸而去,令我对它们的行踪生出向往:

这些欢快、鲜亮的路径,究竟提示着多少有趣的风光?

一城两山,是何等待遇!东山连太行,西山属吕梁。这其间有多么宏大的空间想象!

我向身边两位摄影家请教拍摄东山、西山的感受,答曰:西山润,东山秀。说话间,车窗外一片秀美的林海正向我们潮涌而来。小山沟城郊森林公园到了。

台骀山景区到了。

这次是第二次见到韩国林。和上次来时见到的一样,他手持扩音喇叭迎上来,等着给大家解说。

老韩介绍自己是“韩老头”,一脸风雨纹路,却满是敞亮光芒。他,就是承包治理这山沟、受尽考验,终于打下这片绿色江山的能人。

当年,这位享誉商海的佼佼者来到东山,从崖壁上悟到了洪荒时代的“海平面”,从一处处遗迹中追慕台骀治水的功德,那位上古英雄之于太原盆地的开创之举,一定是让他的心胸豁然开阔了,让他对这片土地充满深情。

说起从采石场废墟起步治理荒山的种种难处,韩国林一笑而过;

说起台骀文化的丰富内涵,他滔滔不绝。

我瞬间分享到一种大快乐:治理山川,融入了山川的博大;追寻台骀,内化了台骀的品格。东山、西山久久为功,这倾城之力的背后,有着深厚文化的焕发,有着台骀精神的光大。

我们乘车来到小窑头村“非遗小镇”。隔过公路,对面南山好似屏风,松柏树林如同翠幔。

村民居住条件改善后腾出的老院子,如今住进了各显神通的非遗传承人。

“斫音琴社”掌门人张浩讲起唐式古琴的制作。原来,严从古法斫得一琴,竟然要付出三年甚至更长时间,怎一个“斫”字了得!古琴上的音位——“十三徽位”,颇有玄机奥妙,弹奏时,手指得于音位则鸣,失于音位则哑。

张浩说,这些音位不是人类的创造,而是“自然律”,人类只是发现了它们。在自然律音位上奏出的,是古琴的天籁、地籁……原来,数年之功,不遗余力,为的就是觅得这自然之律,打磨出金石原声。

好一个“斫音”!

悟得了这份对天籁的尊崇,当一首古曲从张浩指下流出时,我能够意会什么是荡去杂念、什么是了无心机。“斫音”之道,何尝不是人与自然和谐之道。有这样的人前来奏鸣东山,真好!

“挽袖坊”主人赵遥制作、演奏的乐器是埙。

他把这蛋形陶器的吹孔置向唇间,深沉宛转的歌唱便悠然而起,那原始味道的呜呜声,时而紧贴你的心,淋漓尽致;时而轻轻荡起,变得缥缈虚幻、微风细澜……一曲《古渡秋》带我在东山的林水间遨游。

这陶土躯壳的埙,看似简单、平淡,却让赵遥深研数十年,沉醉数十年,看他的眼神便知,他是那个觅得了天籁的人。这样藏大美于胸的人,也上东山来了。

古琴,古埙,嘤鸣东山。众多非遗传承项目如彩凤来仪,栖于美丽东山的枝头。我心头忽有一句:东山有嘉木!

近来重读郝树侯先生编著的《太原史话》,其中这个段落令我心旌荡动:“宋朝天圣三年(公元1025年),陈尧佐做并州知州。

为了防阻汾水,在汾水东岸筑了长堤,并引水潴成周围五里的湖泊;堤旁湖畔,栽种了柳树几万株,名之为‘柳溪’。

……那时的太原东山,长满了古柏苍槐,树木荫翳,和天龙山东西辉映,经常吸引着不少的游人,因之有‘锦绣岭’之称。

……但是经过宋金、金元,以及元末太原城郊的长期混战,柳溪和东山的林木,都已破坏无遗……”

东山有嘉木,并州复锦绣!

高璟点评:本文开头先抑后扬,颇有气势,文中锦句颇多,比如那句“蓄起浓密秀发,长成了森林公园的模样”,别致生动,令人过目难忘。虽是写景的散文,全文有机地插入写人的段落,让文章更加丰富、有看点,尤其“数年之功,不遗余力”一句将治乐之理与治山之理贯通,巧妙而充满哲思。结尾“东山有嘉木,并州复锦绣”一句对全文进行了高度概括,贴切而响亮,全文也在这一高潮处完美收官。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篇少见的散文佳作,无论结构、节奏,还是遣词造句都非常讲究,堪称典范。建议写成万字长文,这样能把所要表现的主题与内容更加完整铺展开来。

蒋殊点评:本文太见作者水平,首先是语言考究凝炼,无一处累赘。描绘风光的同时,还能感受到作为本地人的一份浓浓情感。边走边看,人情,风俗,历史,以及今天的生态与环境变化,都在文中。

苏二花点评:这是一篇典型的文人散文,是在写景,但所有用意全在景色之上。文中有“我”,故而情感绵密、细微,决不是走马观花的景,而是深入心灵的景,是人景合一的景。教科书式的写作!如果不会写散文,可从这篇学起。

建议“我怀着对未来的热切期待,脑海中快乐地扇动起想象的翅膀”这样的比喻句少用。文学作品中的比喻句最考验想象力,同时也是文笔的最直观体现,一旦用不好,反作用很大。如“蓄起浓密秀发,长成了森林公园的模样”这样的比喻句,就是好的,用好了可能通篇看过了就记住这一句,这就是点睛;另外,“‘阴阴夏木’的诗句仍在这时空里跳荡”这一句,“这”字多余了,去掉你再读,整个句子的韵律就不一样,上口也不一样;“虽立秋已过”这句就好,去掉“然”,简直神了。

刘照华点评:优点:从两山一河品读一城,写西山之美、东山之变;写与之对应的心理变化。视野、角度有独到之处。

缺点:本篇中,“东山有嘉木”关联现实景象,也呼应内心联想、文化意象。然而全篇缺少对“嘉木”的具体描摹,使之偏于抽象,从而缺少了具象描写的感染力。


第四篇:

我要从南走到北

刘宁

秋高气爽,天蓝树绿,现在是出行最好的季节。沿着旅游公路行驶,一路上,看到太原的整个西山和东山,郁郁葱葱,多么赏心悦目!

我们沿着西山旅游公路走走停停,哪里风景优美,便在哪里下车参观一阵子,颇有古人“驻马眺群峰,倚马援诗笔”的意趣,只是马匹换成了“考斯特”小巴,诗笔换成了人手一部的手机拍照。

在玉泉山景区,立于彩色空中飘带一般的旅游公路边,向东眺望,山下1000余亩的樱花园里,共栽种着3.5万余株晚樱。时至秋季,花期已过,虽不见明艳的花树光芒,但那一大片幽深枝叶的暗绿色,仍能直抵人温柔的胸膛。在桃花沟景区,周遭3000余亩的山峰和坡峦上,遍栽油松、侧柏和国槐等树种,坡下800余亩的果树园已蔚然可观。在王封乡圪垛村的一线天景区,立于观景台上,手扶石栏,可以远眺二龙山脚下的汾河二库,一泓碧水奔腾于石峰沟梁之间。以水库为重心,前后左右,从上至下,近7000亩共70余万株的火炬、刺槐、新疆杨、国槐、油松等树木,以一种肃穆的姿态,一种共同的虔敬,守望着它——上善之水,生命之源,幸福和繁荣之根。

众所周知,森林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是个世界难题。数十年来,中国大规模推动国土绿化与生态修复,提交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国答案。

美国航天局卫星数据表明:地球与20年前相比有了更多的绿色。全球从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四分之一来自中国,贡献比例居全球首位。在全球森林资源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无数的中国人,让森林在中华大地上舒展。过去几十年间,中国新增的森林面积甚至超过两个法国的面积。

一时间,媒体转发,网友评论,中国林业引领世界获得国内外点赞无数。

在中国,从城市到乡村,从沿海到沙区,从山区到平原,通过工程推动,中国人以顽强、坚毅以及对绿色的执着追求,将绿色播撒在祖国的各个角落。截至2018年,我国森林面积达到2.08亿公顷,人工林保存面积达6933万公顷,居世界首位。一个个绿色奇迹惊艳并鼓舞世界,而中国从未停止继续推动国土绿化的脚步,中国将始终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以旅游公路贯穿起来的太原西山、东山绿化带,就是全中国“绿色力量”当中的一道重要风景线。

“我要从南走到北,我还要从白走到黑。”这是崔健摇滚歌曲《假行僧》里的一句歌词。站在一线天观景台之上,一边尽情眺望,一边大口呼吸,想要吞吐天地,竟兀自哼唱起这支歌来!

我觉得,这支歌,非常契合我眼前看到的景色以及一切事物,甚至所包含的那样一种内在力量。

“我有这双脚,我有这双腿,我有这千山和万水;我要这所有的所有,但不要恨和悔。”

感谢彩色的太原东西山旅游公路,感谢这灿烂阳光之下的郁郁葱葱、拥翠叠碧的一道新兴绿色生态长廊。


高璟点评:初看这篇文章的题目,感觉比较随性,但从内容来看,站位是较高的,作者提到了中国在改善全球环境方面的不俗成绩,接下来再落脚到太原两山的变化,格局瞬间变大。结尾比较文艺范儿,是作者真性情的流露,写景的文章就应该这样有个性化的自然流淌的情感表达。不足之处是在谈论中国的植树造林成绩方面占用的篇幅略大,应适当压缩一下,把比例调节好,这样主题才会更加突出。

蒋殊点评:题目与文章内容不是特别相符,文中宏观的、数字的东西多了些,缺乏让读者感知“从南走到北”的细节,也就是理由。

苏二花点评:本文采取了一种高空视野和纵深视野,作者用一首摇滚歌曲歌词串起,颇有匠心。缺点是收得太急,没有充分展开。

刘照华点评:作者起笔行文流畅、自如,视角宏阔、灵活,笔间透出豪放、率直的格调,即便写景状物也彰显一种内在气度,比如:“在王封乡圪垛村的一线天景区,立于观景台上,手扶石栏,可以远眺二龙山脚下的汾河二库,一泓碧水奔腾于石峰沟梁之间。以水库为重心,前后左右,从上至下,近7000亩共70余万株的火炬、刺槐、新疆杨、国槐、油松等树木,以一种肃穆的姿态,一种共同的虔敬,守望着它——上善之水,生命之源,幸福和繁荣之根。”

不过,文章接下来的引述和评论,类似于嫁接了新闻内容,显得生硬、突兀,似不可取。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839评论 6 48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543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3,116评论 0 3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371评论 1 27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384评论 5 37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111评论 1 28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416评论 3 40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053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558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007评论 2 32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117评论 1 334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756评论 4 32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324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315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39评论 1 26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578评论 2 35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877评论 2 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