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电商巨头亚马逊去年推出 Amazon Go 无人商店,其 " 即拿即走,免排队 " 的超前购物体验一经发布便广受业界瞩目,一时之间,无人商店俨然已成为全球零售业的一种新趋势。
目前国内市场,新零售势头正方兴未艾,行业对新技术、新应用尤为饥渴,加上国内市场堪称全球领先的移动支付态势,一时之间,无人商店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这些无人商店在技术上大致可分为三个流派:
第一个流派主要是Amazon Go、淘咖啡及 take go,它们使用了目前大热的前沿技术,比如机器视觉、深度学习算法、传感器融合技术、卷积神经网络、生物识别等。
第二个流派则主要是缤果盒子、7-11、罗森日本无人店,这几家主要利用了 RFID 标签技术,RFID 在对货物的识别与防盗上更具优势,该方案由来已久,技术上也较为成熟了 ;
第三个流派则是像便利蜂、小 e 微店等,主要是利用二维码来完成对货物的识别,优势是成本低,与传统零售较为接近。
比较一下这些无人便利店:
其实你会发现无人便利店的模式看起来五花八门,其实大同小异。
我们来看几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
Amazon Go
亚马逊推出的 Amazon Go真是大名鼎鼎。
Amazon Go 看起来跟普通的零售店几乎没有区别,其商品摆设与普通零售店亦基本一致,主要销售即食早餐、午餐和晚餐,以及每天新鲜的小点心等,唯一的区别只是顾客无需结账,即买即走,免去了顾客排队的苦恼。
Amazon Go 的购物流程较为简单,消费者在进入 Amazon Go 进行购物时首先需要一个亚马逊帐号,并在自己的智能手机上安装亚马逊的应用软件,用户打开手机并进入商店后,在入口处会对顾客进行人脸识别,确认用户身份。
当消费者在货架前停留并选择商品时,摄像头会捕捉并记录顾客拿起或放下的商品,同时,置于货架上的摄像头会通过手势识别判断顾客是否将货物置于购物篮还是只是看看然后放回原处。
对于用户购物信息的统计,则是通过货架上的红外传感器、压力感应装置 ( 确认哪些商品被取走 ) 及荷载传感器 ( 用于记录哪些商品被放回原处 ) ,用户所采购的商品数据会实时传输至 Amazon Go 商店的信息中枢,然后顾客付账时直接离店即可。 Amazon Go 最大的亮点是顾客拿走或者放回物品的同时,用户手机里的系统 ( 该系统与 Amazon Go 商店的信息中枢无延迟地同步进行更新 ) 会自动更新清单。
但是Amazon Go同样存在诸多缺陷亟待解决,比如:
1、 当商品与原本位置不一致时 ( 通过图像识别该位置与现有商品不一致时 ) ,尽管 Amazon Go 系统会对错放商品进行图片对比检索 ( 与数据库内的图片进行比较 ) 识别,但 Amazon Go 此时往往无法很好地对商品进行识别,这是 Amazon Go 的一个 BUG。
2、 当较多顾客拥挤在一个区域时,此时的图像分析会对系统 GPU 形成高负荷,而其他定位技术亦会因精度问题导致误差,此时定位的可靠性会大打折扣,这也是后续 Amazon 需要持续解决的问题。
3、 Amazon Go 采用的机器视觉、深度学习算法和传感器融合技术几乎都是当下最为热门前沿的技术,这些前沿技术的大规模实施肯定会造价不菲( 据业内专家透露,一个 Amazon Go 可能需要千万美元级别的投入 )。
相信上述问题必然是当前 Amazon Go 没有大规模应用的原因之一 ( Amazon Go 原定于今年 7 月落地的计划因技术原因被延期 ) 。
Take go
Take go 是娃哈哈早期创始人宗泽后与深兰科技达成的战略合作,预计总金额高达近百亿人民币,计划在三年达成 10 万台无人商店。
Take go 系统之所以能实现 " 拿了就走 " 主要是应用了卷积神经网络、Deep learning 深度学习、机器视觉、生物识别、生物支付等人工智能领域前沿技术。
这其中涉及两个关键的技术,一个是生物识别技术,从 take go 的应用场景视频中可以看到,顾客进入 take go 无人店需要手掌按在生物识别读写器上,这个识别器不是掌纹或者指纹识别器,应该是静脉识别器,静脉识别技术要比指纹识别精确很多,也更大程度地避免了被冒用的可能性,很好地确保了用户资金的安全性。
另外一个关键技术是基于深度学习 ( Deep learning ) 的卷积神经网络技术,该技术主要用于对整个无人零售店内物品的监测、识别与跟踪。其中,对商品的识别是通过机器学习,然后对图像进行识别,也就是说每次商店进货新品类时,都需要对该商品进行机器学习,将该商品的一些特征数据信息记录到数据库中,然后图像识别系统依据特征数据信息对该商品进行识别。
当顾客走进 take go 无人零售门店并拿起商品时,不管商品的位置是在顾客手上、怀中、口袋还是背包内,系统都能监测与识别,顾客离开商店时会收到对应的账单,并被系统自动扣款。
Take Go 还有人店对话系统,通过定向声源原理和算法,Take Go 零售店还可以向顾客一对一进行语音产品推荐,根据顾客之前的购买记录判断出其喜好、偏向,向其推荐类似商品。
缤果盒子
欧尚、大润发相继在上海推出无人零售商店缤果盒子,一时之间,缤果盒子俨然成了零售业界的 " 超级网红 "。
缤果盒子的购物流程较为简单,首先顾客进入商店需要扫描二维码,目前只支持微信扫描,如果微信没有实名认证,同样无法进入。用户在商店内选好商品后,需将商品整齐放置于收银台检测区,然后,检测台边上的显示屏会自动显示一个收费二维码,用户可以利用微信或者支付宝扫描二维码即可完成付账,然后离店即可。
收银台
就购物体验而言,缤果盒子显然无法做到像 Amazon Go、take go那样 " 即拿即走 " 的购物体验,它主要采用了 RFID 技术、人脸识别技术等。
店内商品包装上皆贴有 RFID 标签,这就避免了像 Amazon Go、take go 那样需要进行复杂的图像识别过程,内置的全视角视频监控,可有效震慑顾客在店内的作弊行为 ( 比如破坏商品、撕毁 RFID 标签等 ) ,而一旦出现作弊行为,系统会自动报警。
缤果盒子购物体验不及前三者,相对传统便利店,缤果盒子的优势是减轻了对人的依赖,提升管理效率。据官方介绍,4 个人可完成 40 个盒子的管理 ( 盒子最大的 SKU 为 800 ) ,这个相对优势在 Amazon Go 及 take go 未被大规模普及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当然缤果盒子也有其不足,比如一旦有顾客作弊,在相关工作人员赶来前的这段时间,作弊者有足够的时间离开,这也是目前缤果盒子多数被安置在封闭的中高端小区的原因了。
便利蜂
便利蜂的自助购物与缤果盒子相似,流程稍有不同。
其入口是便利蜂 app 或微信内的便利蜂小程序,通过 app 或者小程序扫描二维码,接下来是连接门店 WIFI/ 扫描门店二维码,手机扫描商品二维码 ( 自助模式下最多支持 9 件商品 ) ,然后线上利用支付宝或者微信支付,后续还需扫描支付凭证,经确认后即可离开。
便利蜂无人店比缤果盒子的技术含量还要低些,基本上与目前常规超市的差别并不大,对商品的识别是通过二维码进行的,而非缤果盒子所采用的 RFID。相对而言,便利蜂无人店的购物过程已经较为繁琐了,其优势可能更多是体现在渠道及供应链上面。
风险与机遇并存
无人便利店在2017年集中爆发:一方面,不断迭代的物联网技术、人脸识别技术、以及移动支付技术,为无人便利店提供技术保障;另一方面,日趋高涨的人力成本、消费者对于购物便利性需求的提升以及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使得业界有了试水。
在业内人士看来,无人便利店发展到现在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 应该说 Amazon Go、淘咖啡所提倡的 " 拿了就走 " 的购物体验的确是理想的无人零售,但其所采用的一系列前沿技术的可靠性与稳定性目前尚无法保证,像 Amazon Go 对错位商品的识别、商店人流量大时的身份确认等都亟待技术的再发展 ;
2、 便利店的商品大多是日常标品,没有太大差异,只能在盒饭上、咖啡上、服务上去做差异,有些服务目前仍然依靠人力。
3、 中国没有自助购物的消费习惯,无人店的货品丢失率、设备耗损率、店内卫生等都需要考虑在内,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等考验消费者信用的模式在这方面都有着前车之鉴。
4、 目前无人便利店的盈利模式很难确定,尽管和传统便利店相比,无人便利店有着更广泛的盈利渠道,如随着投放密度增加其媒体价值也有所增加,可以与品牌合作进行精准投放等,但有始终没有规模性发展的自助贩售机的先例在,无人便利店的媒体价值可能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甚至有专家认为:自动售货机比无人便利店,更有效率!
无人便利店所要解决的问题,自动贩售机都能解决,理由如下:
1、更有效率。自动贩售机,更快,更简便,而且更能保护顾客隐私。在无人店的超级摄像头之下,一个封闭的小空间,好像更适合银行自动柜员机,显得十分压抑!假设一个流浪汉刷进去,在里面睡觉,你怎么办?
2、更容易维护。自动贩售机不存在货架被顾客弄乱的情况,也不需要整理货架,只需要一个动作——补货。而无人便利店,经过十几个顾客挑选后,一片狼籍。
3、坪效更高,租金更低。
4、更易防盗,并且投入更低。
5、自动贩售机边上所有的地方,都成了免费“店内购买区”,无形扩大免租面积。
6、支付、取货、刷脸、刷手、刷机、刷卡都可以实现。
7、日本的无人收银,也不是无人便利店,是在“有人”便利店中,为减少排队,推出的无人收银台而已。
而中国的手机APP应用还可以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只需要高峰时间,门口多一个临时查验即可。“有人”便利店给顾客的服务与交互功能,是可以产生更多附加销售的。
8、无人便利店宣扬的是:“在原有布点多的基础上开发营业收入、广告收益、消费金融等多条盈利渠道,从而实现业绩增长”。这些,自动贩售机一样可以实现。
写在最后
有业内人士表示,尽管目前无人便利店入局者甚多,但多为大型零售企业,对它们而言,无人便利店更多的是体现新技术、新场景的“试验场”,短期内不会成为盈利的主要渠道。
现在无人便利店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专家建议,切忌资本的盲目跟投!那些已经卡位“风口”的成功者,你看见的是他们人前的风光,看不见的则是多年的积淀,是对供应链、产业链和知识产权结合的深入认知和运作。
这就好比当年人们看到苹果抢得移动互联网的先机,却没看到成功背后是乔布斯多年的思考和布局。有的人以为脑袋一拍、灵光一现、互联网思维一上身,就能吸引到大笔的资金投入,就能一下颠覆世界,这样的想法不可取。毕竟,天上不会掉馅饼。
在移动化、智能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属于创业者的成功机会只会越来越多,将属于自己的那个环节做到足够优秀,你会发现,“风口”的位置其实就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