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早上你还是一名在田里劳作的农夫,但只要你发愤读书,通过考试,晚上就可能进入朝堂之上,成为天子手下的大臣。而普通人能通过读书考试改变自己的命运,始于隋文帝开创的科举制度。
有趣的是,隋朝科举类别中,级别最高、最难考的是秀才科。隋朝从开科以后直到灭亡,全国能考中秀才的不过10人,这时的秀才与后世的秀才有天壤之别。能考取这个难度系数极高的秀才科的,都是才华超群的人才。而隋朝的第一个秀才——杜正玄,就是这群牛人中的牛人。
据史书记载,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地方官员推荐一个才高八斗的读书人杜正玄参加秀才科考试。因为隋朝的秀才科实在是太难考,其他人都吓得不敢报考,所以那年只有杜正玄一个人考秀才。杜正玄在考场上笔走龙蛇,一篇文章挥就而成。
主考官拿起卷子一看,真是一篇好文章。于是大笔一挥,中了。因为那年就杜正玄一个人报考,所以录取率百分之百。后来,主考官把这事上报给当时的宰相杨素,并把杜正玄的考卷呈给杨素看。
杨素一听,非常不高兴,说:“即使是周公、孔老夫子重新出生,也考不中秀才。今年就一个人报考,居然就一考就中了,你们这不是瞎胡闹吗?”说完,杨素把杜正玄的卷子扔在一边,看也不看。
因为全国就一个人考秀才,主考官也打了高分,眼看别的科考都公布结果了,杨素又不看卷子,这杜正玄到底是录取还是不录取呢?主考官没办法,硬着头皮再次请示杨素结果怎么处理?
杨素说:好吧,既然你们认为他有才,那去把杜正玄叫来,我要亲自考考他。不一会,杜正玄来了。杨素让杜正玄分别模拟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王褒的《圣主得贤臣颂》、班固的《燕然山铭》、张载的《剑阁铭》、《白鹦鹉赋》写出五篇大论来,并规定下午未时(下午三时)前必须交稿。
主考官在旁一听,为杜正玄捏了一把汗,这杨素分明就是在故意为难他,认为杜正玄肯定要完蛋了。没想到杜正玄听完后,眉头都不皱一下,拿起毛笔,站在那就开始写了,连坐都不需要。还没多长时间,五篇文章就全部站着写完了。
杨素接过杜正玄的考卷一看,大惊失色。杜正玄的大论文采飞扬、条理清晰、一气呵成,真是一名卓越难得的人才!杨素命令主考官马上录取,并上报朝廷。
就这样,杜正玄以自己超群的才华,被录取为中国科举考试的第一位秀才,被成为“海内第一人”。更牛气的是,后来,他的弟弟杜正藏、杜正伦均考取了秀才,杜正伦后来还成为了唐朝的宰相。隋朝科举几十年才总共录取了不过10位秀才,而杜正玄一家就出了三名秀才,真是历史上少有的科考牛人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