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侯虹斌《中国的穷人有多穷》。近来也看了一些报道,前贵州自杀的那四个小孩子在全国引起了关注。由此想起这些年想过和遇过的一些事。
我的一个常识是看一个地方有多好,不是看它最富的人有多富,而是看它最穷的人有多穷。中国的穷人有多穷?网上的图片已经很多,我的亲眼所见也很多,赤贫的程度一次次刷新我的想象。云南省怒江州极偏远的一个乡,是公司的对口帮扶对象,每年都有扶贫指导员派下去,都是我认识的同事。他们的描述足以说明我们确实生活在一个贫富非常悬殊的国家。
我想写的却不是他们究竟有多穷。
我想写的是当身处赤贫的时候,最可怕的是什么?
侯虹斌写道:“赤贫积累多年之后,早已不是物质上的问题,而是贫穷已经彻底内化,成为一种绝望,一种恐惧。这种绝望,别说不是一年发个三五千元能解决的,连有些人后来真正富裕、脱离农村之后都无法消除。我就听过有十几栋豪宅的有钱人抱怨自己的父母:一粒米都不让剩,出门就四处捡垃圾,十块钱的东西都嫌贵。饥饿感让他们无法安全。再想想,这些赤贫地方的人,从来没有受过正常的教育,他们放眼四周,根本看不到勤劳产生的示范作用,也无法感受到上学能给他带来一毛钱的好处。他们甚至连‘养个猪仔投入五六个月的时候就能有收成’这种简单的规划都很难理解。”
她写的都是现实。
公司跟怒江州的对口扶贫,每年投入一两百万,修学校,奖励学子和教师,建养殖基地,培训种植技术,已做了十几年。收效并不十分显著。原因就在于侯虹斌说的,人们意识上的贫穷已经根深蒂固:他们中一部分从来不觉得赤贫的生活是需要改变的。另一部分觉得需要彻底改变这种生活的人,已经离开---因为绝望。以我们的标准看,他们都不曾在物质上真正的富裕过,精神上却因为神奇的宗教(这里普化宗教、藏传佛教、基督教、道教等多教并存),留下来的一部分人安于现世的种种境遇,你说是麻醉也好,说是修为也好,精神上他还相当富足,你看他家徒四壁,连件像样的外套都没有,却每天都虔诚地祷告,信奉万物有灵,保持着非常纯朴的品性。
每每在这些人身上,我看到事物的复杂性。急功近利、追求享乐与安于现状、达观淡定之间有没有一个平衡点?是不是一定在物质丰足之后我们才能保持精神上的安宁? 《了不起的盖茨比》开头父亲的忠告:“你在评论他人的时候,要记住并非所有的人都有你这样优越的条件的。”也未必是真理,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优越的条件之后,才能进行平等的对话,所谓的优越的条件也不能成为“俯就”别人的前提。
但是现实是残酷的。赤贫阶层的生活远不能为我们所了解。就像那四个自杀的贵州小孩子,最后在绝望中离开人世。如果不是网络报道,他们的死也就是生活这个海洋中泛起的几道涟漪而已,人们很快就会忘了这回事。我以前住的小区旁,曾经有一家”垃圾王“,一男一女合居一室,天天捡垃圾为生,生了大大小小三个孩子,当他们外出时,三个小孩腰上拴一根带子,就在家门口爬爬爬。后来听小区里的老人说,因为男人跟人打架结仇,女人有一天就莫名其妙地死在了外边。公安什么的都来了,乱了一段时间,有一天我回家发现全家都搬走了,此后再没见过。女儿的旧衣服,家里的旧电器什么的曾经都给他们,那女人是个粗壮而爽朗的人,我们进出都打招呼。看到贵州四个小孩子自杀的消息,我就常常想起她那三个腰上拴着带子爬在地上的小孩。
侯虹斌写的“有十几栋豪宅的有钱人抱怨自己的父母:一粒米都不让剩,出门就四处捡垃圾,十块钱的东西都嫌贵”,也并非虚词。在我周围,物质上摆脱贫困精神上始终未脱贫的人比比皆是,包括我们自己,谁能用十几年时间就抹去几十年上百年集体贫困的烙印呢?几十年前的中国人家几乎都曾是物质上严重匮乏的家庭,”一粒米都不让剩,出门就四处捡垃圾,十块钱的东西都嫌贵”是心理上的病,“呼朋引伴夜夜笙歌大吃大喝铺张浪费”何尝不是心理上的病呢。我的一个同事,家里兄弟做生意,什么都不缺,老父亲却偏偏爱去捡垃圾,坐着儿子的车看见路边垃圾筒上有个人家不要的纸箱子,非要下车去捡回来。老父亲一个人走在大街上,控制不住地要去翻垃圾筒,看有没有纸箱饮料瓶之类的,要带回家里攒够了卖到回收站。这毛病说了一辈子都改不了,最后某天在路上被一辆中巴车撞成重伤,不几天就过世了。留下他的一帮衣着华丽的儿女在父亲遗照前痛哭。当年他们兄弟几个读书的学费,一部分就是靠父亲捡垃圾凑出来的。
这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故事了。这样的故事也只有中国人懂。所以当我看到网络上嘲笑中国人海外旅行的种种奇形怪状,看到五、六十岁的大妈们四处撒欢乱跳,看到那些在地铁、车站被挤得变形的人,看到新闻里一再肇事的宝马车主,看到那些条件优越的人们对此吐槽痛斥引以为耻,我想说,并非只有中国人是这样的,曾经的英美法日,历史上都曾是这么充满了新富的浮华和嚣张的,他们也并非一生下来就知道温良恭俭让。时间会慢慢教会我们那些容易学会的,慢慢恢复曾经有过的从容、谦让和安详,时间会修补这些漏洞。在这一片浮华和局促后面,更多的我们都知道中国的穷人有多穷,中国还有多少人需要帮助,这么多年的沉疴,让我们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匮乏到了什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