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读过一篇名叫《率性是一种力量》的文章,颇有感触。文章大意主要是说:在物欲横流的世间,当下的人被裹在滚滚红尘之中,若一个人只要稍谙世事就会被侵染,直至面目全非。若能够保持着率性去生活,那将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在生命的某个阶段,我也曾以率性自诩,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毫无顾虑的去经历体验,不计后果的去尝试……怀着对世界对周围人和事的好奇,去思考去探索去不停的追问。然而,随着光阴的流转,不知何时起发现自己的顾虑早已重重堆叠似小山,以至于到了辗转反侧,行迈靡靡,中心遥遥的境地。
孔子曾说“四十而不惑”,年少轻狂的我早在18岁就写下:此生无惑矣!然而,后来的切身经历证明并非如此。再后来20岁时,在心里默默地跟自己说:不敢保证以后不会再迷惑,但我知道如何抉择,知道怎么去做。
每当自己困惑焦虑不安之际,喜欢独自一人在喧嚣的操场上静静的走着,享受自己跟自己相处的美好时光。以一种心平气和的姿态,去思考探索追问自己的内心。仿佛就在不经意间找到了答案:未来事未来心,未知未觉,现在事现在心,随缘即可,过去事过去心,收放心也。
也许是生来比较感性、喜欢亲近自然的缘故,发觉佛禅和老庄甚是亲切。每每对《逍遥游》中的“至人、神人、圣人”佩服的五体投地,也常常欣羡东坡“此心初无住,每遇物皆禅”的风月无边。关于“庄老禅”的思想,我总是极渴望去了解,去体悟,去感受那种来自灵魂深处的魅力。
当然,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以及生命感受不尽相同,对各种思想的认识和接受程度亦不同。你的生命感受让你比较亲近道家,他的命运体验让他比较亲近儒家,这都有可能,每个人会有自己的选择。但无论我们偏爱亲近哪种思想,只要深入其中,虔诚专注,便可获得心灵的恢宏、阔达、深远,拥有那份柔韧而有力的心灵力量。
早在18世纪托尔斯泰就已开始关注心灵的力量,他笔下的列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托尔斯泰认为“人的心远非理智所能到达的,一味地想要用理智和言语来表达这种认识是不可能的。”我们今天读托翁的《安娜》,也许很多读者仍不能理解安娜的行为,认为她太过任性。是的,没错,在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影响下,我们做这样的判断很正常。但我们同样该看到在安娜身上所迸发那份追寻自由与真爱的勇气。
长期以来,受儒家实用理性的影响,我们总是惯于深思熟虑,不动声色,冷静慎重,周详细密的估量计算,考察实际的可行性和现实的可能性,不冲动,不狂热。从理性的角度来看,这当然很好,然而它同时也束缚了我们的思想,情感。试想,在理性的形式和思维能力上处处套上不离日常生活经验的框架,不也阻碍了理性的新的开拓吗?
读到这里,也许你会问我:率性是什么?我想,简言之,即为人遵从自己内心的本性,是一种天然的秉性吧。
《礼记•中庸》中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讲人的本性源自于天,是先天的,而率性是道的一种形式,人需要通过修道来达到教化。
至于这一形式具体表现是什么,由于我们每个人的思维价值观念、认知不同,答案也因人而异。若你选择听从内心的声音,率性而活,活出自我,我想率性便会自然而来。
凭借自己的真性情而为
继而会有所感悟
不管遇到了什么事
都能处之泰然
能够良好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