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管理,不只是关于时间的事,它只有跟我们的方向、思想、价值观一起考虑,才有意义。
就像孤立地看时间本身,并没有意义一样。地球不转动,一年四季没有变化,生物永远保持原样,我们就无法通过这些参照物来感知时间。
一、对时间的有意识觉察和感知,你知道你的时间都去哪了吗?
李笑来在《把时间当作朋友》里提到了一本很薄的书,叫《奇特的一生》。男主柳比歇夫对时间的记录方式简直疯狂,他采用了一种“时间—事件”记录的方式,把每天做了什么事,每件事花了多长时间,都记录下来。
这种方式会提升我们对时间的敏感度,对正在做的事情保持机警的态度,让你意识到,时间是怎么一分钟一分钟地流逝的。然后才能减少琐碎事情上的浪费,克制无意识浪费时间的习惯,比如卸掉一些没必要的APP、提升自己的专注力等等。
柳比歇夫的这种时间使用方法,让他一生获得了常人不可能达到的成就。不过,我们之所以是常人,不就是因为我们一直都像一个普通人一样生活吗?
此外,《小强升职记》中也讲了一些具体方法,大家可以去看,没必要贪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坚持做下去。
二、提升元认知能力,实现弯道超车。
简单地提升效率,是一种比较低维的方式,用低维的方式节省时间其实意义不大。有点像战术上的勤奋,战略上懒惰。而提升思考和认知能力,则可以让你弯道超车。
元认知是什么?元认知就是我们审视自己思想的能力,元认知能力强的人,都有点分裂,时时对自己保持一种觉察,可以同时进行双重思考:思考本身,和对思考的思考。用《把时间当作朋友》中的话来说,就是“用你的大脑管理你的大脑”。
比如,每次运动前,我可以给自己找很多理由:今天太累、今天没有时间、偶尔一次没关系等等。然后另一个声音就出来了:今天没时间,明天就会有时间吗?就是因为每天都觉得偶尔一次没关系,所以你很多事情都坚持不下来。等等。
这里的另一个声音,就是元认知在工作。
元认知的作用,可以让我们从单维的思考到多维,可以时时检测并矫正思维误区,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且,元认知能力的提升就像滚雪球,可以让我们其他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大幅提升。
每个人的元认知能力不同,这种差异会给每个人的一生带来无法估计的价值差异。如何培养元认知能力呢,可以时时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我正在想什么?
我这么想的原因是什么?
这么思考能给我带来什么结果?
我是否还能从别的角度思考问题?
三、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要事第一。
事情很多,不可能每件事都面面俱到。《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讲到的第三个习惯,叫“要事第一”,把重要的事情放在第一位,你需要知道:
1、什么是重要的事情?价值观不同,对要事的判断不同,这在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不妨问问自己这两个问题:
有一件事,你知道如果干得特别出色而坚持下去,就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积极地重大影响,那是什么?
有一件事,你知道如果干得特别出色而且坚持下去,就会对你的职业生涯或工作产生积极地重大影响,那是什么?
2、分清轻重缓急,以重要性作为决策依据。《小强升职记》《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讲到了时间管理四象限方法,具体划分事件:
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第二象限的事,它们重要,但因为不紧急,所以容易被忽略,比如学习一个新的工作技能,阅读,健身等。这些事情对我们的影响很深远,但是因为不紧急,所以容易被忽视,一次次往后拖。
重要不紧急的事,一次两次不做,看不出有什么影响,然而从长远看,就是这一次次的叠加,才给我们带来了质的飞跃。我们不是跑了一天步就有了肌肉,不是看了一本书就突然获得智慧,但是我们的提升和变化却离不开这每一公里、每一本书。
给它们预留出时间,不要低估每一天的微小投入。
四、跟时间做朋友,实现复利式的增值。
最近看到很多时间管理的文章中都提到一个词,叫做“复利”,意思是,让知识、技能或者财富,产生持续的、累积的叠加。把复利法则用在自我提升上,就需要找到持续改进点,做到每天进步一点点。
比如事件A能帮你促成事件B,而事件B又能反过来提升事件A。前期进步缓慢,需要一项一项的反复练习和内化,别想着短时间内搞定。不过随着次数的增加,你的增长速度就会越来越快。
就拿写作这件事举例,想要写出好文章,从来都不是一天就练成的,而是需要你每天写个一千、五百字的。每天写500字并不多,可是一年、五年下来,就很可观了。
所以,时间管理可以说是一种生活习惯,与其管理它,不如与它和平相处,相信时间的力量,在时间中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