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写在前面
心理学上谈到精神分析,绕不过去的是很多概念和分析。但概念如果和你的体验链接起来,学习精神分析就流畅许多。
1,精深分析不只是概念,更是体验
体悟:与我们以前想象的不一样,精神分析其实不是只有深涩的概念,而是一个讲究体悟的领域。比如苹果的味道,只有尝过你才知道苹果是什么味道?烫,手抚过火苗,才知道这是烫的体验。
语言:既然讲的是体验,与别人互动时,精细的语言表达就非常重要。精细的语言可以触摸到别人的情绪,更好的建立关系。当然,“粗”也是需要的,不陷入在情绪的冲突中。方法是建立比较稳固的自我人格体系,如定海神针一般,能定,才能做到可粗可细。
图像:讲的是体验。具象化的图像、图形,要比语言更能表达情绪,表达感受。
2,移情有什么特点
什么是移情,“自己的一部分拿出来,感受别人,有需要,可以随时拿回来“。
VS 什么是入侵,“自己的一部分感受别人,但漫无边际”,强制的感觉。
3,关于学习
学习多多少少都会带来一点掌控感,对未知的掌控。这种掌控感会带来给我们带来力量。
”学习型认知障碍”自定义名词,表达了一类学习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缓解焦虑的人。区别在于,学习带给你是:先自主感,后愉悦感。最终可能带来改变。VS 仅仅是为了学习本身的满足感和愉悦感。也就是可以问问:“你的学习,是头脑层面的,还是身体层面的?”
引申一下,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你有触动的点,才是最有价值的点。而不只是那些你不知道的知识和技巧。
4,外向与内向
无论外向还是内向,都只是我们某个时刻的某个侧面。大家要关注的是和自己在一起的时候,心慌吗?需要转移注意力到其他事情上吗还是就可以静静的和自己在一起。这是真我呈现的过程。
5,生本能与死本能
近代精神分析已经不太关注死本能了,而生本能大致解释为:幼年时期,在依恋关系中的快乐与安全等体验。
6,回到童年的情感状态
通常这种情况会出现在脆弱时刻,比如受委屈了,或者受挫折了,情绪很重,这时候就会退回到童年的情绪状态,或者更准确的说,退回到这个情绪初生时刻。这歌过程也会出现在婚恋的亲密关系中,也会有时也会出现在比较亲密的朋友之间。
这个过程中,最主要的是陪伴,回顾整个事件的过程。比如,“刚才你有很激烈的情绪,让我一起来回顾下”,将这股情绪感受,带回到意识层面,或者叫心智化。心理咨询师与亲人的不同在于:心理咨询师承认你是独立的个体,但不负责你的人生,同时他会一直稳定的陪伴你。而亲人之间,Ta可能会负责你的人生,同时Ta的情感和利益也被纠葛在一起,有七情六欲,陪伴是时断时续的,但会很持久。
7,婴幼儿期
既然是精神分析,不可避免的要谈童年、讨论婴幼儿时期。孩子有两次自我独立期。一次是三岁左右、一次是青春期叛逆期。这时候的父母应该相对稳定。让孩子,有力量时远远的去探索,离你而去;低落时,受到挫折时,又可以回到你的身边。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8,父母是什么?
父母是向导,而不是裁决者。”我们要承认,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对孩子的将来是最好的。我们只能提供我们的经验,知识等等。但没办法帮他决定。同样,我们要承认,我们认为最好的,未必是真的。”
9,源出关注
刚刚生完孩子的母亲,对婴儿的全方位关注,这是一种本能。比如:孩子稍微一动,母亲马上醒。
全方位的心智投注在孩子身上,此阶段婴儿是完全无助的,人的本能让母亲与婴儿融合在一起。
通常六个月是生命的一个划分点。这是,婴儿可以区分母亲的脸和其他人的脸,此时婴儿开始与母亲逐步分离。
10,过渡客体
过渡客体通常指婴儿经常携带的一个物体。比如毛巾、毛茸茸的玩具、手帕等。有过渡客体体验的婴儿,想象力和创造力会好很多。
婴儿在这个物体上投射了自己的爱恨情仇,充满了对这个物体的幻想。它是婴儿一个全方位可控制的,又不属于它自身的物体。婴儿可以打它、扔它、然后再捡回来,与这个客体互动。他是婴儿幻想出来的部分,通常代表着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它替代了部分可以控制的母亲形象,而母亲不是婴儿可以控制的。
有些婴儿会利用自己的身体的一部分达到这种幻想和控制的效果,比如吸允手指、抚摸自己的脸等。这个就不叫客体了。它也是婴儿可以完全控制的,但婴儿会更多的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相对来说,创造力和想象力会差一些。
11,实践
对语言,词汇的精细化琢磨。
对学习,有触动点的更加关注。
对移情,自我觉察,自己有一部分在外面,可以随时拉回来。
对聊天,非裁决者而是引导者的角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