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吃不了学习的苦却选择了生活中天天受苦?心理学的“两因素理论”给出了答案,也让我们明白了:穷人什么苦都能吃,就是吃不了学习的苦;富人什么苦都不能吃,就是能吃学习的苦!
今天立冬,这在24节气中我最为关注,因为过不了几天我就会对开门心生恐惧,一种在别人看来有些古怪的行为开始出现。
冬天的金属门把手是带静电的,被那种静电电击不但十分难受,而且有时候还会伴随着噼啪作响和火花闪现。于是,每次站在门前,我的第一选择就是等候别人把门打开;如果就我一人,我会用脚去把门轻轻踢开,或者用胳膊肘去压门把手;除非万不得已用手去开,我则要么先迅速用右手对着门把手拍打一下让其静电释放后再去转动,要么将手缩到袖子内隔着布去操作,好在那古怪样子不曾有人看见。
我知道冬天里不是每个金属门把手都带有静电,我也知道自己的做法不雅需要改正,但是至今都没能做到。在心理学的专业视野下,我的行为当然被视为神经症性的!
昨天和一位学员谈到对“三大流派”的学习,我说最低的学习要求就是要学会用这三种理论来解释心理症状。结果,她对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能说出一二,反倒对行为主义十分陌生。这远远出乎我的意料,因为我觉得相较而言,行为主义的解释是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
于是,现身说法,以我的神经症性行为为例,从最基础的行为主义学习原理讲起——
某年某个冬天的某一天,我完全是因为偶然而触到某个带静电的金属门把手,结果第一次被电击,当时的反应是自动地迅速将手缩回。这是我与生俱来的本能行为,是无条件的,因此也称之为无条件反射(unconditional reflex)。可当这种遭遇(反复发生过几次)后,我便不但不敢直接用手触摸原来的那个(类)门把手,而且对所有金属门把手都避而远之了。至此,经典条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ing)或应答性条件反射(respondent conditioning)形成,并出现泛化(generalization)。而现在一到冬天,每当我面对有金属门把手的门时,那种神经症性的行为就会出现。
这就是简单的行为主义解释。接下来,我让那位学员用“两阶段学说”(two-factor learning theory)把我的神经症性行为解释得更具体一些,因为我知道对《心理治疗基础》她是下过功夫的,自然不会忘记许又新教授关于这一学说的论述(第72页):
毛然(O.H.Mowrer)的学说有时被称为两阶段学说。第一阶段,无关或中性刺激(就无条件反射或本能而言)由于条件联系而引起焦虑,也就是说,无关刺激成了危险的信号。在第二阶段,回避反应由于它有减轻痛苦的即时效应而得到强化,所以它维持了下来,尽管回避的延迟效应是不利的。
对此,我更通俗地告诉她:该理论认为,动物或人类首先经由经典条件反射而习得恐惧,这是第一个历程;然后他们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学习到逃避原情境的行为可降低恐惧。当他们从事这些行为时,恐惧的降低增强了逃避,所以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他们迅速地学得这些习惯,此乃第二个历程。
这位学员很聪明,直接套用这一理论作出的解释是:“第一阶段,您经由经典条件反射而习得了对门把手的恐惧;第二阶段,您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会了通过诸如用手拍打一下门把手或用袖子包裹手来开门的方式来降低恐惧,关键是这种降低又反过来强化了您的逃避,使得您在冬天越来越不该直接用手开门,于是,您的神经症性行为就习惯化了。”
堪称完美!
通过她的表现,我想到很多像她一样的学员其实基础并不差,理论也学了不少,他们之所以不能用所学的理论来恰当地对某种行为或症状作出解释,很大的责任在于老师讲授时理论与实际就是脱节的。
临分别,我和她又重温了许教授对“两阶段学说”述评(第72页):
这个学说也叫做两因素学说,因为它强调一个行为可有两种不同的效应,即奖赏和惩罚。如果弱的奖赏先于强的惩罚被行为者所接受,适应不良的行为(神经症性行为)便可持续存在下去,尽管总的说来惩罚多于奖赏。
今晨再反思这段话,感到真是深刻而实用啊!
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因接受了“弱的奖赏”而不得不遭受“强的惩罚”,网上热传的“你年轻时吃不了学习的苦却选择了以后的生活天天受苦”,或“穷人什么苦都能吃就是吃不了学习的苦,而富人什么苦都不能吃就是能吃学习的苦”,不就是对这一理论的最好注解吗?
今年冬天,我得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