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时候看余华的《活着》,那个时候这本书很火,本想着自己能够别出心裁地用另外一个视角去评判这本书,最终也还是不落俗套地走向了命运的循环往复。生亦何求死亦何忧,这大概是我在高中时代领悟到的意思。不管生命来得如何宝贵,高低贵贱,最终都是走向平凡,那位老人和那头牛在夕阳下的剪影,便是历经世间沧桑之后换来的最纯粹的所谓生活。
廖一梅的《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很多对爱情的感悟,突然一下明白了什么,对爱迷茫的,在爱里受伤的,都可以去看下,很值得思考!
对我影响最深的一本书应该是《红楼梦》了,里面有人情世故,有对感情的态度。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看过对我影响最深的是《金锁记》。说起来,太早读张爱玲的东西是不好的,尤其是思虑相对于同龄人更为敏感的儿童。书中人为金钱牺牲了自己的一生,还拉着周围的人陪葬,看的我寒毛直立。很难相信爱情有圆满的结局,很难对人诉说心声,有时话到了唇边,却无人可说,只好又咽下去。记得书中,长安欣喜地下楼,听见妈妈在摧毁自己的姻缘,又一步步走回黑暗的阁楼。她捧着那个玻璃瓶,像是告别最后一点点的小心翼翼的爱。
我想是《平凡的世界》吧!快二十年过去,如今我一听到《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我就会想起小说里金波在青海当兵,爱上了一个藏族牧羊姑娘,他们互相不知道名字,却用汉语和藏语对着这首情歌……后来金波被调离岗位再也没有听见那位姑娘的歌声。金波复员后又来找这位姑娘但是却没有找见……用现在的语言说,虐恋呀!
印象最深的书是严歌苓的《陆犯焉识》。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讲述一个经历着戏剧般人生的感人故事,全篇没有大场面的描写同样让读者激动、颤栗。读罢觉得它不喜不悲,有一种无力和超然。后来听说张艺谋改编了电影版也马上去看,默默流泪许久。严歌苓写的东西有一种灵气,你说不上她好在哪里,但又总觉得读过之后这些人这些事,改变了你。
最近在看的小说,亦舒的《胭脂》,一个三十多岁独身女人,有一个五十多岁旧时代贵族小姐的母亲和一个十七岁的自信洒脱的新时代的女儿。没有母亲通透,也没有女儿洒脱,但亦不失独立踏实,工作拼命,还发狠似地读书。“装什么蒜,粉擦得再厚,姿态再摆得娇柔,骨子里也还是劳动女性。”到最后的了然, “无论什么年龄的女性,都需要一盒胭脂。”“我哪里需要什么归宿,我自己就是我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