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媒体的种种宣传,似乎将我们逐渐拽离了我们自身,我们越来越关注的是自己在脑海中虚构出的种种念头,甚至逐渐被念头所支配;与此同时,我们却忽视了自己的身体,忽视了生活的本来面目。
学会向生活妥协, 并不是真的向生活投降,而是要学会拥抱生活所给予的一切,坦率地面对此时此刻的自己,放下在脑中虚构的种种念头。
快乐与平静只存在于当下,如果我们现在体会不到,以后便更难得到。因为所谓“在未来能够得到的”或是“如果怎样就能得到的”快乐与平静,本身就是虚构的存在。
仔细体会一下,所谓快乐与平静,其实是只能存在于当下的一种感受。我们可以回忆它的美好,憧憬它的到来,但却只能在此时此刻体会到它的存在。
所以,与其告诉自己以后会怎样,不如说服自己去体会当下的快乐与平静。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面对脑海中出现的数不清的念头,这些念头或让你高兴、或让你悲伤,并试图让你脱离平和的心境。这很正常,觉知当下,首先就是要坦然面对这些时刻出现的念头。
在觉知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习的并不是避免念头的出现,也不是刻意地去放下某个念头;相反,我们真正要掌握的是放下所有的“刻意”,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我们的思绪,观察念头、情绪的产生与消失。当我们能够与自身的念头或情绪和平共处的时候,自然也就放下了想要放下的种种。
(节选内容)
在这样的心理时间旅行中,当我们陷入思索过去和未来情境中时,我们很容易就忘了我们正身处当下。反之,我们沉溺于那些有关过去或未来的念头当中,仿佛我们真的就在那里,我们常常重新体验记忆中的情绪或者预先体验预期中的情绪,此时此地是我们唯一可以体验到的现实,我们不仅把自己与之脱离而且为早已过去的或可能永远不会发生的事情而感受痛苦。难怪到最后我们的感觉比一开始更加糟糕。
在心智的存在模式中,我们知道可以让一种开阔的感觉活在当下;此刻,我们不需要到任何别的地方去,除了此刻需要做的事情之外,也无须去做任何事。我们的心可以专注于对此刻的觉知中,让我们能够每刻与生活所给予我们的全然地在一起。这并不意味着禁止我们去回想过去或者规划未来,它仅仅意味着当我们想着这些的时候,我们觉察到自己正在这样做。
大脑思考问题的巨大力量得以让我们在付诸行动去解决问题之前,可以先在脑海中想一遍解决问题的方法,它让我们规划、想象和写小说,问题发生在我们把“有关事情的念头”与“事情本身”混淆起来的时候。念头包括了诠释和评判,它们本身并非事实;它们仅仅是更多的念头。
在行动模式中,心常沉湎于种种关于当下的念头,于是我们对当下实际发生的事不甚了解。相反,存在模式的特性是觉察当下即时的感官体验。
每一刻,我们直接接触生命,跟自身的体验有新鲜而直接的亲密接触,伴随之的是完全不同的认知。事物展现时,不言自明地、直觉地、非概念化、直接的认知什么正在展现。做事时,意识到自己正在做什么。
如果没有这份觉知,我们在这条路上走得越久,就会陷入得越深。自动思维模式会一次又一次地把我们引入同一条路,而我们会以同样的行为响应,并引发出同样越来越糟糕的感觉——抑郁结构中的每一部分,都会激发别的部分以及整体结构。缺乏觉知可以令我们看不到其他的可能性。事实上,它可以使我们在整体上看不到改变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