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常有弟子问上师:“怎样才能安乐?”上师总是回答:“放下执著就会安乐。”
但什么是执著?怎样才算放下?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回答的问题。
在《次第花开》一书中,希阿荣博堪布给了我们详细的指引。
《次第花开》是希阿荣博堪布所写的心灵随笔集,以现代人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将心灵世界应有的美好境界娓娓道来。
本书就像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在迷茫脆弱的时候,给我们以鼓励和启发。
书中处处散发着慈悲与智慧的光芒,堪布睿智柔和的文字,朴实生动的开示,帮助我们坦然地面对心的本性,并从各种困惑中解脱出来,获得重塑心灵世界的力量。
一, 放下执着,即得安乐
众生都在寻求欢乐,包括小狗、小猫。佛法的基本目的就是离苦得乐。
什么是安乐?
安乐,说到底,是一种心的感受。
有时候,人们并非不快乐,只是以为自己不快乐而已。如果你试着去观察自己的情绪变化,会发现情绪就像天空的浮云,多变而易散,远看一朵一朵,但走近一看,才发现根本没有立足之地。在我们心性的天空中,情绪的浮云聚成云团,构成我们的心境。快乐满足的情绪多,心境便安乐。
什么是快乐呢?痛苦消失就是快乐。 不要把快乐看得太严重,好像不郑重其事付出十二分的努力就不能得到它似的。
事实并非如此,再普通的人再平凡的生活里也充满快乐。口渴的时候,喝上水就会感到快乐;肚子饿了吃东西就会快乐。
如果人们能像观察自己脸上的斑点皱纹那样,去了解熟悉自己心念的活动,就不难发现每一个单纯而直接的当下都带着淡淡的喜悦。
如果人们不是把快乐一味寄托于瞬息万变的外部世界带给人的刺激,那么快乐的感受是可以延长、扩大的。
我们为什么会痛苦?
佛法告诉我们:痛苦源自我执和法执,即对自己的执著和对周遭事物的执著。
我们以假为真,对世界幻想执着制造了我们的烦恼。
深入思考、我们就会发现,自我的概念是非常虚幻,你不是身体、你的职业,你的思想,“你”不是孤立的,在你与外界千丝万缕的联系中。这种联系、这种相对身份,便是他人识别我们以及我们识别自己的依据。而这种关系是瞬息万变的,无法恒常,所以自我总是处于焦虑之中。
了解到这种相对性,我们就会意识到,耗费一生精力企图在自己与外界之间砌一道围墙的做法是徒劳的,而这种徒劳带来的挫败感让我们很不快乐。
我们不仅误解自己与外界的联系,对自己的内心也知之甚少。
我们总是忽视自己的感受,对许多人来说,这个世界上最陌生的人就是“自己”,似乎从来没有机会安静下来好好了解一下自己:此时此刻自己感觉如何呢?是饱还是饿?是冷还是热?是疲倦还是精力充沛?是安静还是躁动?听上去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可并非每个人都能立刻答上来。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你可能对地球那边美国大选的进展情况了如指掌,却不知道自己身心的真实需求和感受。习惯性的心不在焉使我们错过了解自己的大好机会。
不了解自己的另一个表现是不知如何正确地对待自己。或是溺爱放纵,或是自责苛求,总之就是不能以一种平和的方式与自己相处。
很多人的问题都在于永远对自己不满意,不满意自己目前的外表、才智、地位、财富、受用,好了还想更好,一生的精力都用在追求更好上。
我们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掌握更多的才艺技能,从而成为一个更美丽、更圆熟、更富有、更令众人羡慕的人。不是这样的。 很多时候,我们恰恰需要做减法。
心思单纯,生活简单就很好。仔细观察,我们深深执著的人、事物、状态等一切,没有一样对我们的生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把快乐寄托在向外驰求上,就像喝盐水解渴一样,得到的越多越不满足。
《阿含经》中讲述了“四念处”的修行法门,就是从身、受、心、法着手,如实而又绵密地觉察自己的身心。在这种了了分明的觉察中,很多烦恼消失无踪了。
除了对自己的误解外,我们对周围的世界也存在误解。 生活中一些基本事实显而易见,人们却总也认不清,比如说无常。世间万物时刻处于变化中,而我们本能地想追求安全感、确定性,这就意味着生活往往会不顺我们的心。人们常感叹人生失意,事实上那种挫败感很多时候只是一种对无常的体验。
如果你承认无常是生命的规律并接受它,你就会放松下来。 你知道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你一个人不称心如意、没有安全感。你会懂得很多事情都不可强求,自己尽了心就好。斤斤计较于得失亦是无谓的。因为无常,我们会了解事物的可贵,更加珍惜自己拥有,更加喜乐。
二 ,自利利他
修行,不是去追求神秘的体验或为获得某种超常的功能。修行是修养仁爱、宽容、谦让、与人为善等能给自他带来安乐的精神品质。也就是说,要关注其他生命的福祉,并且自觉调整自身行为让其他众生感到安适快乐。
所以,修行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一是替其他众生着想,二是为此而采取转化内心的实际行动。
我们能对他人的喜怒哀乐感同身受,这种能力与生俱来。看见另一个生命受苦,我们会本能地生起恻隐之心,。
不忍心看见另一个生命痛苦,这就是恻隐之心。在此基础上进而参与、分担另一个生命的痛苦,就是悲心了。悲心是我们本具的能力,虽然我们有时候也表现得自私冷酷,但这种能力始终存在。
从小到大,每个人都需要被关爱才能生存、成长、健康地生活。对于别人的善意、关爱,我们似乎天生就能领受其中的美好。任何友善的表示,不管多么微小,哪怕是陌生人一个真诚的微笑,也会触动我们的内心,让我们感到欣喜。所以,由己及人,我们要尽其所能去关心他人,持续关注他们的问题,分担他们的痛苦。
从长远来说,我们若真心替别人着想,首先须做到自律。
不仅在别人遭灾的时候帮扶一把,而且更切实地在平日生活中时常检讨、克制那些会给自他带来痛苦的身心行为,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人与人、人与自然、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使大家享有一个更和谐的生存空间。
只有整体的生存环境和氛围祥和了,人们才能有更平等的发展机会,通过自己诚实的劳动去创造美好生活。
身体的行为主要由心决定,我们如果能够调伏内心的负面情绪和思想,外在行为自然会随之改变。负面情绪是指会给自他带来痛苦的内心活动,如愤怒、仇恨、嫉妒、贪婪以及焦虑、抑郁、恐惧等等。
自律的第一步是觉察。
留心观察自己身、语、意的活动,观察负面情绪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它的破坏性、欺骗性何在。即使像愤怒这样狂暴的负面情绪,也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也需要各种条件才能产生和壮大。如果我们能了解这些,就有办法克制、削弱、化解愤怒的情绪。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会显现很多负面的东西,对此保持敏感、警醒,是我们一辈子都要去做的事。大多数人对待负面情绪的态度都是听之任之,反正迟早会过去,那就等它自己过去好了,何必那么认真地对治。
这主要是因为没有认识到负面情绪的破坏性,它使我们失去对整体局面的判断力而愚蠢地陷入愤怒、嫉妒或惶恐中。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很难做出明智的决定和行动,很难照顾到自他的利益,甚至会使自己和他人处于危险的境地。
负面情绪的一个特点是,如果你不对治它,下次它再出现时能量会更大,如果你一直不加以对治,它就会慢慢挤走其他的情绪,使你的情感世界成为它的天下。
负面情绪具有欺骗性,它让我们相信可以从中得到保护和满足。很多时候,我们发怒是因为觉得这样我们会更强大,可是你看辩论中,往往是理屈词穷、眼看败局已定的那一方先失去耐心甚至开始攻击谩骂
不论你遇到什么情况,你都会习惯性地诉诸一两种负面情绪,比如一个爱生气的人,即使遇到本该高兴的事,他也能找出让人生气的理由。我们往往会认为这种人本性如此,其实他只是每次在恼怒的情绪生起时,没有认真加以对治。他的心本身并不是一颗愤怒的心。
自律不是压抑情感,不是遵循强制的规定,也不是要做出一副道德楷模的样子给人看。自律的动机是考虑他人的感受,不想因为自己的不当行为给他人带来伤害,让他人痛苦。
作为佛教徒,远离十恶业,守持居士戒、别解脱戒,都是出于这个目的:不伤害。
三, 修持忍辱,乐观心态
乐观、知足是现代人很需要去培养的心态。否则,面对竞争的压力、各种各样的选择和诱惑,生活很容易便会失去平衡并笼罩在焦虑的阴影中。
调整心态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为了自己和其他人的幸福,我们应该努力去做。 有时,我们的悲惨处境可能完全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实际情况远没那么糟,但即使是真的陷入困境,也要学会忍辱。
忍辱指不畏艰难,能够忍耐并有勇气克服困难,同时对一切,即使对有可能伤害自己的人,也不失去慈悲心。
讲到不畏艰难,人们总认为那主要与意志力有关。的确,有人仅凭坚强的毅力就可以挺过难关,但这不是我所说的忍辱。忍辱是因为了知事情的缘起、因果,而坦然接受自己的处境,这与怯懦完全不同。
忍辱中的勇气也不是来自意志力,而是来自内心的柔软和开放。在生活困难的打击下,努力不让内心变得僵硬麻木,就算在最难的时刻,也要努力保持心中的善意。
因为忍辱,我们在困难中才不会轻易被负面情绪击垮,而是保持判断力,采取适当的、平和的方式解决问题,避免进一步的伤害。
忍辱也让我们宽容、理性,与人融洽相处,建立友谊。所以,忍辱的另一层含义是容忍。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尊重分歧和不同,这的确很难,因为人人都只想改变别人,不想改变自己。
转化内心是艰难的,无始以来形成的顽固习气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我们要学会忍辱,忍受、克服修行路上的困难挫折,心中始终不忘我们的目标是有情众生都远离痛苦、获得安乐。
小结
学习佛法总能带给我们很多人生的智慧,即使大多数人都不求出离轮回,只求眼前离苦得乐,佛法依然可以给我们很多有用的方法。
我们时刻记住、一切众生都希望得到快乐,这一点毋庸置疑。我相信我们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求安乐,为了获得满足感,总是提醒自己众生在这个层面上的共同性,有利于我们培养同理心、同情心,也能让我们更加顺利地发展菩提心,菩提心使我们获得安乐的重要基础。
我们会对他人多了一份理解,对他人多一些关怀。我们会多一些慈悲心,我们会拓展自己的界限,我们逐步减轻自己自大、傲慢、狭隘,我们的心会变得柔然、敏感。我们也能通过觉察自我的思言行,了解自己的习性,并逐步从各种妄念中摆脱出来,离幻即觉。
我们还是应该尽己所能地去帮助他人,让贫穷的免于匮乏,让患病的得到照料,让孤独的得到关爱,让受蔑视的感到被尊重,让受冤枉的感到被理解。我们和我们生活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