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本是万家团圆一家欢聚的时刻。而在那个大雪纷飞的元宵节里,我却背上了行囊离开家乡,独自一人踏上了开往贵州的列车,准备开始新的支教旅程。
在明亮宽敞的贵阳机场大厅里,我等到了我的搭档-叶子。他,是我通过网络联系到的一位支教老师,阳光、帅气、温暖、有爱。短短的两分钟对话,就让他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和我一起去贵州苗寨支教,这一份无条件的信任和支持,是我在支教路上不得多见的。
背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拖着行李箱,在一次又一次的转车之后,我们终于到了支教所在地的县城。再次搭上开往学校所在乡镇的面包车,在期待和忐忑中向学校挺进。
学校的位置,比我想象的还要偏远,进入无数深山以后,我们依旧饶山而行。终于告知我们,转过前面那个山头,就能到达学校所在的那个乡镇,当时那种激动和愉悦的心情简直难以言喻。
刚到达乡镇,我们就急切的跳下了面包车。呼吸着不一样的空气,感受着阳光照在身上的暖意,我们开始好奇的打量四周,这个小小的乡镇,到处都充满了不一样的民族气息。
打电话给我联系的校长,告知他我们已经到达,他让我们等一会儿就过来接我们。约摸过了一个小时左右,在我们满心的期待中,见到了校长。校长是穿青人,黝黑的脸上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他很平易近人,说话也总是一针见血。豪爽、直率、热情却又不失真诚,这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也因此让我对接下来的支教生活充满了期待。
在乡里,校长叫来了同校的一位老师,一起在饭馆里吃了饭。一路的风雨兼程,这也是我们第一次安安心心坐下来吃饭。一边吃,我们一边询问学校的近况。吃完饭,校长带我们去了他的家里,他说这几天让我们暂住在他家,等学校的宿舍弄好以后,我们再上去住。我们把小的行李放在校长家,拖着行李箱上了校长的车,准备一起去学校看看。
几十分钟的车程,一路的颠簸和泥泞,让我昏昏欲睡。就在我即将睡着的时候,车子停下来了。走下车,踩着坑坑洼洼的土路,穿过一排排低矮的民居,我们走进了校园。校园里,工人们正忙着给黑板刷漆,教室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材料和涂料,显得有些杂乱。参观完学校,把行李箱放到了一位老师家中,我们就回了校长的家里,开始休息。
经过几天的休整,我们甩掉了一路上的疲惫,精神抖擞。在开学的前一天,我们又来到了学校,和学校的老师还有附近来帮忙的学生,一起打扫卫生。搭档和校长去了办公室整理,我和一个二年级的学生一个五年级的学生一起打扫操场和走道。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扫完了走道,扫了半个操场,随后赶来的老师,也加入到了我们的行列中,看到我的手磨破流血了。一位老师赶紧走过来,要接过我手上的扫帚,让我去休息。倔强的我拒绝了老师的好意,直到打扫完整个操场,我才开心的坐在台阶上休息。
第二天,是开学的日子,我们早早的就来到学校开始张罗。在校长的安排下,我和一位老师(学校的总务主任)负责给几个低年级报名。学生们都好奇的跑过来看我,就连附近打工回来的青年也来了,拿着手机左拍又拍,着实让我有点尴尬。
报名的过程是漫长的,检查作业,拿着户口簿登记,询问一些情况。遇到会汉语的家长还好,遇到不会汉语的,我只能一脸无奈的看着旁边的家长和大的孩子。在他们的翻译下,我才能勉强做完登记。
在两天的报名接触中,让我对这里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的年轻人多出去务工,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孩子羞涩腼腆,家里的大人也不例外。
上课的第一天,我被分到了二年级,带他们的语文课和一些副课。第一次走上讲台,我竟然有一丝紧张,这是我之前的支教生涯中从未有过的。为了缓和气氛,缓解这一丝紧张,我拿起课本没有做自我介绍,就直接开始讲课了,以至于到后来他们知道了我的名字,依然称呼我为“语文老师”。
慢慢的熟络,也让我对他们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从一开始的疏离到最后的亲近,我的确费了不少功夫。自从搬到学校宿舍,每到周末,学校就只剩下了我和搭档两人。看看书,备会儿课,聊聊天,洗洗衣服做做饭,一个周末就这样过去了。偶尔兴起,我和搭档会在太阳快要落山时,一路往山上狂奔,去看那美丽的夕阳,去听丛林里面鸟儿的鸣唱,去采山上不知名的野果,去闻开在山涧里的花香。
学校周围的村民在慢慢的相处中,和我们的关系也渐渐融洽,慢慢变得熟络起来。偶尔会给我俩送两个大鸭梨,或是送上一捧自己家种的瓜子,或是热情的邀请我们去他家吃饭。
在长时间的相处中,我了解到了很多孩子家里都非常贫困,但是,他们到底有多贫困,此时的我还不得而知。直到后来我们做留守儿童走访,才真正看到这些贫困家庭,到底有多贫困。
每个月的三次留守儿童走访,是令我最揪心的,热情好客的苗族老乡,总想拿最好的东西来招待我们。走进他们低矮简陋的家,放眼望去,家里没有一样像样的家具,窗外寒风凛凛,屋内也一样寒冷,似乎一切都还停留在七八十年代。坐着他们用袖子擦了又擦的长凳,喝着他们端上来的热水,我的心里在开始滴血。
回到学校,整理资料,看着孩子们用着快要捏不住的铅笔头,穿着单薄的衣服,露着脚趾头的的鞋子,没穿袜子冻的青紫的脚。心里更难受的不是滋味。我决定,我一定要帮帮他们,即使希望渺茫,力量渺小,我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丝能帮他们的希望。
课余,我跑到山头,找了有信号的地方,在微信朋友圈,贴吧,发了求助信息。本以为在这个骗子横行的社会,没有人会搭理的。令我意外的是,很多人都表示愿意提供帮助。
紧接着,各种各样的物资不断的从全国各地寄来,学习用品有了,书籍有了,衣服鞋子有了,袜子也有了。孩子们笑了,家长们也笑了,而我,心里也有了一丝丝欣慰。
从一开始的没有一本课外书,到最后图书室的成立。全国各地的爱心都在这个小小的学校里汇聚,孩子们的笑容比以往更灿烂了,老师们也有了动力,一切都开始有了新的转机。
每个月除了走访自己学校学生家,偶尔我还会和当地的驻村干部一起,去邻村走访,帮着他给贫困学生家庭送文具送衣物。孩子们的课余生活越来越丰富,有了篮球,有了足球,也有了乒乓球,有了这些,学校的操场再也不是摆设了。
走访摸排,募集物资,它们丰富了我的业余生活,也让我渐渐的融入到了这里。仅管这一次次的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是对耐力和毅力的考验,但最后我都成功的通过了考验,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短暂的贵州支教之旅,在快乐和痛苦中,不知不觉就走向了结束。临行前,校长和孩子们拉着我的手,希望我能再回来。看着他们不舍的目光和温暖紧握的手,我的眼睛湿润了。但是,这里只是我支教旅程中的一站,还有更多更贫困更需要我的地方在等着我。含着泪,带着难以割舍的情谊,我离开这个曾经让我憧憬和向往的苗寨,踏上了青海支教的旅程。
今天,虽然我已经离开了苗寨,开始了新的支教之旅,但那次的苗寨之行,却是我此生最难忘的回忆。不管我在哪里,我的心永远跟他们在一起,他们,依旧是我最牵挂的人。这份浓浓的情谊,不会被时间冲淡,只会在时间和记忆里越来越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