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一枚石子投进了我平静的心湖,激起了层层涟漪!让我沉下心来,思考良久,收获颇多。
2018年4月12日,我们学校一行六人,去太原新时代双语学校参加了第七届泛美课堂小学语文课堂观摩活动。
前后一共听了九节课,都是来自祖国大江南北的名师专家,有广东、江西、北京、长春等地的,让我们领略到了不同教学风格的精彩课堂。
其中我最欣赏的有四个老师,首先是来自广东东莞的易志军老师,不仅幽默风趣还帅气潇洒,他执教的《孔明智退司马懿》一课,真让人回味无穷。
他没有从常规的角度设计这堂课,而是让学生抓住学罗贯中讲故事这个点,引导学生研读罗贯中写小说的高妙之处,懂得以事命题的方法;学会以宾衬主,感受衬托之叙事艺术;学会设置悬念,吊人胃口的叙事艺术;学会将雨闻雷的铺垫艺术。他让我们懂得了,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需要把人物的心里活动描写都写出来,这不也是交给学生的一种写作方法吗?
《长相思》一文的执教者是来自南昌的一位美女老师,她对这首词的教学,独辟蹊径,没有空洞、单调、直白地让学生讨论理解词意,而是通过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画面,把学生从诗词的文字表面带入诗词的情境中去,真正地入情入境,从而体会诗人的内心与情感,而她的旁征博引更让我们不禁感叹,原来诗词还可以这样教——轻松又快乐,简简单单学语文,感受语言的文字美,声音美,画面美。
同样的词教学《清平乐•村居》,彭才华老师又是别样的一种风格,他也是通过抓关键词想象画面,让学生学懂词意,在对“翁媪”“亡赖”“相媚好”等难理解的词语教学时,他在学生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让学生表演翁媪对话,“你想做现代的无赖还是古代的亡赖?”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新知。他的课大气磅礴,不仅有深度还有高度,由溪上居安联系到家国情怀,很让人震撼,他在与台下老师们互动时说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语文老师只有一个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老师的目光不应只盯着知识技能,应让三维目标水乳交融,让学生得到诗词的快乐,而非让诗词死在课堂。”
最后一位授课老师是来自南昌的林通老师,他幽默风趣,激情四溢,感染带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学生和老师,台下也不时传来大家的欢笑声和鼓掌声,他对散文的教学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正如陈国安先生所说,散文最重要的是读出作者的心态,这心态体现着作者创作时的生态,决定了文章的形态。也就是说,要读懂散文的语言,必须走进作者创作时的内心世界。他执教的是《北京的春节》一课,最让人印章深刻的就是他引导学生关注特殊表达,体会作者的眷恋之情。在他的课堂上,可以深深地感受到这才是浓浓的语文味,这才是真正的简简单单语文课,这才是真正的授人以渔!
对比名师的课,我不禁汗颜,在新课改教学之路上,我们虽然一直在努力,但还有诸多老一套的填鸭式教学法的痕迹,比如对学生不够信任,不敢轻易放手,总是包办代替,所以在我们的课堂上很少能看到或听到学生们个性化的阅读理解,总是在低层次低水平上浅尝辄止,没有浓浓的语文味,更不用说大语文观了。
当下许多教师已经走出“教课文”的误区,把目光转向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但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又出现了另外一种倾向,就是将教师解读文本时发现的一些自以为重要的阅读或写作方法一股脑儿地写入教学设计中,随课文零打碎敲地教学语文知识和读写方法,对教学内容缺乏合理取舍,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评价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指标不是教师教了什么,而是学生学会了什么。教学内容过多、过散,势必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教师自以为教过了,其实学生并没有学会。因此我们必须瞄准学生“学会”合理取舍教学内容。
所以改变教学理念,学习并找到新的能够适应农村学生的教学方法,是我们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在漫漫语文教研路上,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