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大跃进(二)
转眼到了一九五七年春天,泉洼村绝大部分土地都得到了开发利用,一些原来撂荒的芦苇地也被深翻种上了春谷和地瓜。庄稼苗全苗旺,一派丰收景象。
泉洼村不大,八百多口人,分别成立了三个合作社。原来一直单干的社员们对加入合作社倍感新奇,每天都抢着出工,干劲很足。无论合作社修渠、挖沟还是翻地人们都干得热火朝天,没人偷懒磨滑,更没人使奸耍坏。
董晓丽家所在合作社是最努力的合作社,社里有活人人抢着干,还经常加班加点。因此合作社领导们十分省心,从来不愁重活脏活没人干。因此这个合作社的庄稼比其他两家好得多,产量也高,麦秋两季社员们分得的粮食比其他两家每人多出六七十斤,社员们都很高兴。合作社能取得这成绩董晓丽是立下汗马功劳的。自从董晓丽担任了合作社的妇女领导,她啥活都跑在前头,脏活累活从不挑剔,也很少指挥别人干这干那。因此社员们对她都是伸出大拇指赞不绝口,说合作社能有今天董晓丽功不可没。
董晓丽经常对人说:“我是穷人家出身,也是革命家庭出身,做事一定要做出个好的样子来,不能辜负自己的先辈和家庭,更不能搞什么特殊,别人能干的活我就能干,别人不能干的活我也试着去干,只有这样自己说话才有人信服,人们才会服从你的领导。”
因此董晓丽对合作社的每项事务都是积极参与,并身体力行把一切做好。好人就是好人,榜样就是榜样,董晓丽多次被评为乡镇、县级劳动模范,曾两次参加县里举行的劳模表彰大会,得到了两面锦旗。就是这一年,董晓丽被支部发展为预备党员。
陈清水每次回家看到墙上的锦旗和奖状都会伸出大拇指夸奖妻子,说妻子是女汉子、更是庄稼地里的劳动状元。
半年后,泉洼村所有土地经过改造整修都已成了良田沃野,秧板田里稻苗葱绿,小麦地里麦浪翻滚,金黄一片。这时节从不迟到的布谷鸟也准时从南方飞来,黑白不停地在泉洼村上空“拐姑拐姑”叫个不停。
轻松了没几天的农民又开始准备三夏大忙。他们按场的按场,套车的套车,磨镰的磨镰,一片忙碌景象。
好在今年的小麦比任何一年都令人欣喜。看吧,各个合作社的打谷场上堆满了大堆小堆晒干扬净的小麦。到了晚上各个合作社便开始分粮,社长负责看磅。这时候各家各户都像过年一样欢欢喜喜手里拿着麻袋或胳膊上挎着箢子相继奔赴打谷场。一些小孩子也跟随大人来到场上玩耍,还有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也走来凑热闹,打谷场上顿时人头攒动。
老人们三五成群蹲在分粮的人群后面或者在打谷场的场边上开始了闲谈漠论。只见一些老人从腰间抽出旱烟袋填上一锅子旱烟叶,然后划燃火柴,接着便“吧嗒吧嗒”抽起烟来。那烟锅里的火苗随着抽烟节奏也一明一暗不停闪烁。没抽几口有人被旱烟呛着了,便“吭吭咔咔”咳嗽起来,咳得好厉害,呛得脸红脖子粗的。
再看那些小孩子,一群群在人堆空隙里或麦秸垛后面追逐着,打闹着,玩得不亦乐乎。打谷场上呈现一派祥和气氛,这欢快场景一直持续到夜晚十点才散。
分完粮食的人们扛着口袋或抬着箢子陆续回到家里,人们把分得的粮食装进泥甏里或土缸里,一切安排地妥妥当当,然后才坐下来休息。
陈清水家今晚也分到了四百多斤小麦。这个数量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更令人欣喜的是这才第一次分粮,紧接着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每人还能再分到一二百斤小麦。这是陈家有史以来的破天荒记录,以前见都没见过,一家人高兴得合不拢嘴。
李昌云说:“孩子们,今年好了,小麦取得了大丰收,咱家分得的粮食足够我们一家人吃一年的,明年开春再也不用吃野菜了。”
董晓丽说:“可不是嘛!照此发展下去老百姓的苦日子熬到头了,将来生活会变得芝麻开花节节高。”
陈清水听了妻子的话笑了笑说:“呦,长学问了,学会用歇后语了,还挺恰当。”
董晓丽脸一红说:“去去,光你会用词儿?别人学学还不行吗?”
陈清水两手相合向妻子表示道歉,然后说:“好日子这才是开头呢,以后会越来越好。以后只要风调雨顺,粮食每年都会取得丰收。原因是社会稳定了,老百姓都能安居乐业。国家不再打仗,政府完全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发展农业上来。中国有四五亿人口,吃饭是大事。抓好农业,提高粮食产量是国家的根本大计,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董晓丽说:“现在国家还不是太稳吧?国民党特务在大陆到处搞破坏,老蒋还想着反攻大陆,福建沿海天天在打仗,老百姓依然是人心不稳。真害怕哪一天又起战争,刚刚见好的日子再一次被搅乱。”
“放心吧,不会有那一天了,你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你想,解放军能把老蒋从大陆赶到台湾,那就有能力守住家门,老将永远也打不回来了。别听人们瞎说,什么老蒋这几年在台湾得到了喘息,很快会重新组织力量打回大陆来,再次夺回他失去的江山。这纯属胡扯。这是敌人在打心理战,目的是扰乱人心,破坏大陆社会秩序,给老百姓造成心理恐慌,让老百姓不能安心搞生产。放心吧,那一天永远不会再来。你还是安心地带领女同胞们准备插秧吧,还要争取秋季大丰收。”陈清水说。
“秋季大丰收?这事你想也别想。我们这里从来没有过秋季丰收。原因你知道,汛期一到沟满河平,庄稼不是被淹死就是被淤泥压死,能收上种子数就不错了,哪来的大丰收呀!这里很早以前是什么情况我不知道,反正自从我嫁到这里来几乎没见过秋季有收成。你还记得吧?咱们家逃荒那年这里的水多大呀,坡里一片汪洋,就连大街上都是没膝深的水。别说秋季庄稼了,就是小麦都没收好。幸亏咱们家提前逃荒走了,后来听说没来得及逃荒的人家饿死了不少人。今年别看春夏风调雨顺,到了汛期还不知是啥样。我觉得好不了,得提前有个心理准备,做好最坏的打算。”李昌云说。
“最坏的打算?还能怎么样?难道今年还有以前那样的大水?不可能了,今天的排涝措施比起以前来好多了,以前是没人搞建设,旱涝没人管,凭天吃饭。今天不是啦,已经有了人的参与,人们对大自然进行了改造,一般的灾难都能扛得过去。”董晓丽说。
“这可不好说,老天爷的家没人当得了,他要发更大的水你怎么办?还是有个打算好。”李昌云说。
“今天是在说闲话,谁也不知道今年会是什么情况,到时候再说吧。秋季就是发了大水,今年也饿不着咱了,小麦已经装进瓮里,不用太担心。”陈清水说。
就这样一家人说着闲话一直到夜深才上床睡觉。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