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小学停办了,是彻底没有生源的结果。
这个位于终南山脚下涝水之滨的农村小学,历经近半个世纪,培养了两代本村本社子弟后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话得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说起,随着周遭四个行政村的合并,成立了红星村,便牵扯到了孩子上学、村民就医的问题。
这四个行政村其实是由六个自然村组成的,其中人口最多、位置较居中的要数柳家庄,于是上级就决定以柳家庄为中心,将村办小学、医疗站的地址就选在此间,其中小学需要土地10亩。
小学地址选好后,接下来就是土地置换。在时任村干部主持下,六个自然村之间相互倒换土地,虽然个别自然村干部有意见,但是基于为子孙后代受教育考虑,还是顾全了大局,以至于现在提起耕地较远就想到当初建校的情境。
据村子的时任书记老向回忆:那时还是“文革”后期,村子太穷了,东拼西凑好小学地址后,建校的围墙就只好分给各家了,每家自己按照分给的长度打土墙,也有几家合伙共同干的。
围墙修好了,接下来就是盖校舍,建的还是土坯房,村里分给各队(自然村)。其中一个队长因和村干部有意见,就是不肯出面,拖延工期。老向便带上工作能力强、会做思想工作的老任一起去找那个队长。老任是踏着苞谷地里的水,逆着水流,找到一直躲着不肯露面的队长,见到面时老任的鞋子都不知道啥时间拔脱到浆泥地里了。红星村有了小学,那就是红星小学,孩子们终于有了学上,大人们看到后辈有了希盼。
大约十年后,土坯房成了危房,修建成砖混教室成了必然,然而村子依然穷。
村干部急啊。
在当时改革开放初期的年代,村干部群策群力,让能安置外来户的队就收点钱集资,于是五泉队、柳北队各安置了1户。没有安置的队则另想办法筹钱。
当时,农村基金会的贷款条件是比较宽松的,于是村集体便决计在基金会贷款修缮校舍。
不曾想,在基金会追讨贷款还款时,红星村拿不出还款,当初办贷款手续的柳东队两名村干部被依法还贷拘留了!
家属焦急,其他的村干部更急,到处寻人求情,求爷爷告奶奶,写还款计划,找人出面担保,才让两名村干部回了家。
经过这场风波后,红星小学还是步入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时间进入到了本世纪初,随着村民家庭的富裕,重视教育已成为必然,红星小学的条件毕竟不如县城学校的好,生源在逐年递减。教师能否安心教学成了村干部的一块心病,改善老师的办公和住宿条件成了村里的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在集体经济拮据的状况下,硬是给老师的宿舍铺了地板砖。
可惜,红星小学的生源在今年彻底“清零”了,教师自然就被上级撤走,往昔朗朗地读书声终于寂静下来。
听说,这块“闲置”下来的红星小学可能要被县上征收作为他用,坐在我面前的老向哽咽着说:“不忍啊,村集体的公产怎能这样就被收没了?!这还是红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