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和知识存在怎样的关系?
尤其是像现在这样处于一个信息泛滥成灾的时代,得把概念搞清楚,才会使我们有个不一样的选择和行动。
所谓“知识”,指的是能够指导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且长期来看更可能给我们带来更好结果的那些信息。
所以说,知识是满足以上两种条件的信息。
这是今早看到笑来老师的“如何才能练就融会贯通的能力?”一文中所写的内容,以前模糊不清的定义一下就清晰了很多,接下来就很容易指导以后的行动了。
只要看是否符合以上两个条件即可,比如每天轮番变换的新闻、热点信息内容等绝大部分都不满足上面两点,没啥营养价值,果断抛弃。
因为短短一生时间太有限,注意力这么宝贵,怎么能随便浪费呢?
另外,即使是有用的知识,也分短期有用还是长期有用。比如读书,也许短期看不出什么,但长期的积累,真的会让人有意外收获。
这点我深有体会,年轻时只凭兴趣看书,也不管有用没用,但很多知识都已不知不觉中放进“我的工具箱”里,这几年不经意间就会随手取出运用,非常方便,连自己都觉得意外,关键是它们之间还能自由组合、互联,战斗力加强不少,很有趣。
另外,今天看到笑来老师的文章,又有一个新的启发。
即便是满足那两个条件(有用、长期)的可以称为“知识”的信息,也有不同的能量和价值,我有一个专门杜撰的概念来区分它们:有繁衍能力的知识。
有些知识能繁衍出更多的知识,于是他们显然更高级也更有价值。逻辑学就属于这一类,它可以用来判断某个知识是否站得住脚,也可以用来预知一些结论。
那么看来以后应尽量去把时间花在这类知识上,而不是像上学时仅仅去背诵一个个时间点及孤零零生僻的字。那相当于孤岛,效率太低。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把知识用在实践中、生活中,否则仅仅只是知道、仅仅只是存在脑子里,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几天正受益于一项知识带来的好处,并且它将是长期的。在这里我迫切的与大家分享一下,因为是自己亲身体验到的感受,所以有相当的底气,它不同于网上各种养生保健类的链接。
一直以来总听到“早睡早起身体好”的陈词滥调,因为它仅仅只是个概念,只描述了个结果,而我一般都习惯性对待任何信息总想搞清楚为什么,有说服力才会去相信。所以对这句以前只是当成耳旁风,
比如早到什么时间睡,具体什么时间起,什么原因有什么科学依据?但很多人给的理由都很笼统,所以也就没有认真当回事儿。
结果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让我有些信服,决定实践一下。
它说的是一年有24个节气,一天就是一年的缩影,也是有24节气的。比如三点钟立春,四点钟雨水,五点钟惊蛰。
惊蛰即意味着蛰伏的动物在这个节气惊醒,包括狗熊,蛇,青蛙,虫子等等,不是有人挨家挨户的去叫它们起床,动物就能感觉到天地之间阳气的变化,所以它们都醒了。
人体内蛰伏的是什么呢?就是冬眠了一晚上的阳气。也就是说在五点惊蛰时分百脉已醒,人体的阳气要升起来,就像完成春天的播种一样,否则会伤气。 而晚上的对应关系为18点秋分,19点寒露,20点霜降,21点立冬。到了21点立冬就该休息了,冬藏嘛。
嗯,挺有道理的,去实践一下。
结果才几天时间,效果非常显著。精神饱满,无论看书还是干家务,效率明显提升,现在甚至都会每晚盼着早点去休息。
要知道这之前一般都是晚11到12点才休息的,睡前一般都在刷手机。结果白天常常会很累,眼睛也不舒服,一直以为是年龄的原因,现在看来是因为没有“顺天而行”啊。
你对身体的每一次不敬都是要还的。用一位朋友的话说,“肯定会给颜色看的,至于是多彩还是灰色,咱自己挑。”蛮有趣吧?
这才几天的时间效果就如此明显,今后还有几十年的岁月呢,想想都开心。
有缘看到的朋友也可以去体验一下,愿你们的身体都会因此棒棒哒!
如此一来,发现以前学到的很多知识都是浮光掠影,很不扎实,根本没接地气。
所以接下来这段时间的方向为,精通比广博更重要。
发扬一厘米宽一公里深的精神。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