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无论心中是否有不甘,事实都是:家庭出身的确对个人有很深远的影响。如果作为学术研究,这是一个涉及范围极广,适用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研究的话题。
在上高中时,我清晰地意识到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知识水平对于每个小孩的影响有多巨大。我是普通家庭出身,那个时候,吃相对便宜的食物,穿小商品市场的衣服,没有一切先进的电子产品,例如mp3、手机等等。而我却上了一所全市最好的高中,进去一年后,才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是家境殷实,父母有着体面的工作,当然还有数量不少的一部分学生来自高官、富商、金领这样的家庭。当然像我这种普通的恨不得低到尘埃深处的孩子也有一部分。我没有做过详细的调查,但就我自己所在班级里,以我自己对同学们的了解,父母进城打工家庭、父母工作稳定的小康家庭、父母为高官和富商的家庭大致比例为2:6:2,可能对于全校来说不很精确,但仅此一个班级的学生分布就足以说明些问题。
在每次期中期末的考试排名中,随着年级的上升,很明显可以看出,家庭经济好的同学即使在高一刚入学时学习成绩不是很突出,但是随着文理分科,分班等变化,经济状况好的同学慢慢的会恢复自己在学习上的优势。而原本初中成绩还不错的学生,在高中阶段会一直处于中等位置。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有些同学无论家境如何贫困,都可以保持名列前茅;或是家境再好也依然倒数。这样的学生每个班都有,但从整体来看,真的不得不承认家庭经济状况对学生成绩有很明显的影响;这还只是成绩上,在日常相处中,我发现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穿衣打扮、关注的事件、情绪状态、人际关系也明显不同。
关注事件,高中阶段有很多学生自己定杂志,那个时候是住校,所以我也有机会借别人的杂志看。总结一下,一位男同学,父亲是中石油高层,他抽屉里有每个月的《Vista看天下》;我的同桌,女生,父母为公司中层,常看的是《新东方英语》高中或大学版;另一女生,我初中同学,父母普通职员,常看《萌芽》;而第四个例子,家里做小本买卖的同学是从来不买杂志的。那个时候班里一小部同学都有了手机;很多同学通过手机去关注美国大选、明星八卦。这让我想起英国BBC做的长达49年的纪录片《56up》。不同的家境的学生其受家庭影响,关注点也不一样。而这些在他们今后的生活和职业发展中都对其有一定的影响。
即使在高中阶段表现不很突出的学生,在毕业后利用家庭资源也会有相对更好的发展。例如以上四个例子中,男生考入名校,后留学英国;第一位女生高中前就有出国交流的经历;后进入外语专业院校,留学澳洲;第二名女生,就读于本省一所还不错的二本院校,后到深圳就业;而最后一个同学,就读于一所不入流的二本院校,后考研到四线城市成为教师。我不能站在世俗的角度去评判谁更幸福。但是四个人的平台和之后的发展都是不一样的,任何人都能清晰得分辨出谁相对更好。
家庭经济状况很能说明问题,良好的经济水平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更丰富的锻炼机会。即使是高中不那么优秀的学生,也会由于优渥的家庭条件和良好的家庭人脉,而出国深造,或在职业上有所助力。而另一些相对贫穷的学生全程只能靠自己,或是一些不那么靠谱的家人。
家庭出身的影响对个人发展是深远的,最关键的影响是内心,是一个人的内在操作系统。例如性格、价值观、行为习惯。
贫困家庭出身的学生性格更内向,不敢或无法合理表达自己的想法,兴趣特长几乎没有,在公众场合缺乏自信;而富有家庭的孩子在性格上更开朗外向,有自己的想法敢于争取自己的权益,交友广泛,且很可能是学校的风云人物。
在价值观上,是对孩子影响更大更直接的,尤其对于什么最重要、什么更重要;贫困家庭的学生认为学习最重要,自己的财产最重要,相比之下,除了学习和金钱,其他都可以交换或者放弃,或者除了学习他们根本就没想过其他的;而富有家庭的学生通常有除了学校生活以外更丰富的业余生活,他们不会因为某次考试不理想而长期闷闷不乐,当然也会忧愁一会儿。以为自己为例,从上学以来,我的情绪和思想就完全围绕着学习成绩而浮动,考的好就高兴,考的不好就很难过;在我高中以前的人生中,只有考试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以至于在上大学之后,我除了考试什么都不会。在富有家庭的小孩眼里,考试当然也会紧张,也重要,但是他们不会完全把精力和情感寄托在学业考试上。即使成绩不理想,也不耽误他们生活和发展。事实证明,在校成绩和考试排名真的并不能说明太多,很多当时成绩不好的同学在上了大学工作后发展并不差,而且可以说相当好。
行为习惯,这是从幼儿时期就受家庭熏陶而养成的,习惯的力量真的不得不说是人生的主要推动。以最简单的生活习惯,刷牙为例。我们家人的牙齿都不好,父母一直认为是遗传。我知道上大学之后去咨询专业的牙医,才知道,牙齿不好跟遗传没什么关系。后来我才意识到我们遗传的不是牙齿不好的基因,而是父母对于牙齿的态度,刷牙的习惯。首先我是到了高中集体住校时才养成早晚两刷牙的习惯,而高中之前,我连天天刷牙都做不到,别人说我牙齿黄了我才意识到要刷牙,而且使隔几天刷一刷,现在想想真是不可思议。从出生到初中15年里我根本没有养成按时刷牙的习惯。我父母的牙齿每年都要到牙医那里去修整,未到中年时,假牙,坏牙就很多;我们姊妹也是从小就习惯了进出牙科诊所。在意识到刷牙的重要性后,我放假回家猛然发现了家里人牙口不好的根本原因。
母亲的假牙已经换过好几批,睡前我去刷牙,她会觉得很奇怪,睡觉还刷牙洗脸?那洗洗不更清醒了,还睡啥?——这是第一个问题;我劝她也刷,她就挤了一点牙膏,30秒搞定——这是第二个问题。大学时期,我专门下载过视频学习如何正确刷牙,改掉了自己的坏毛病。然而母亲的反映让我彻底明白,我们全家以前就是这样粗糙地对待牙齿的,难怪牙会不好。而且父亲极爱买糖吃糖,我记得小学时,家里有一个10斤装的白糖罐子,一个月要买一次糖。我们姊妹从小就不吃菜,喝粥放糖、吃馒头夹一层糖、吃菜用糖拌……真的是处处离不开白糖。因此,家庭习惯导致牙齿问题百出,而不是基因。我自己就饱受牙齿问题的折磨,直到在各个城市的牙科诊所经历了无数次的疼痛和牙医的教诲,才一点一点的有所改善。父母的习惯会很直接地影响孩子也养成同样的习惯,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父母与孩子都内意识不到问题的存在。但是后果是,这个习惯会对孩子造成各种意想不到的痛苦。
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家庭出身的确对个人有莫大的影响。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深刻的影响呢?我的看法是:孩子在幼年时期,是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的,他与父母关系最密切,而且最信赖最依赖的人是父母,在小孩子眼里,父母就是他们的权威。因此小孩会无条件地服从父母,认为父母说的都是对的。在这种情况下,父母的教导会深深印刻在孩子的大脑里。而且一般人的成长关键期都在原生家庭中度过,在关键期形成的习惯更加根深蒂固。
家庭对个人或好后坏的影响,相信很多人在成年后都能意识到。我一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某些性格特征、行为习惯、认知方式是由于家庭环境而养成的时候,内心充满了抱怨。后来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才明白抱怨是多么的无意义。我的做法是,先接受这一切,接受原生家庭的种种问题,接受自己很不完美;其次探寻根源,我有哪些不利于自己发展的习惯或价值观,深究它,挖出来,更正或摈弃它。当我们能意识到某种东西不利于自己时,改掉就容易多了,因为人的天性就是希望一切变得更好。当然人生中有些事情是幼年时行为模式的不断重复,这一部分涉及个人的潜意识,推荐听听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课,对于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很有启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