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周两天的危机干预培训中,学到最多的是如何面对情绪。在第一天的“钻石型”演练了运用简要复述事件和情感反应技巧总结要点以认同情绪,这其实就是心理咨询过程中常用的共情技术。林芳老师一直强调当一个人面临危机时最初是被情绪淹没,此时不适合做认知。而心理咨询大家习惯做大脑认知,当面对求助者问题时,我们往往习惯急于问题解決(讲道理、给建议议…….)其实面对情绪,要做的是正视、允许、接纳情绪、接球、不否认情绪。
在危机事件8个小时内可提供简化解说也是鼓励成员描述遭遇的创伤性事件以及情感反应,以减轻创伤性事件的影响,减少各种症状以加快恢复过程,在第一轮的小组演练过程中,我是体验到通过群体成员的描述,我对事件的认识更全面后情绪似乎也被放大后的那份焦虑和不安,害怕负面情绪冒出来,急于控制情绪。于是我问了林芳老师,这时要不要处理情绪?能不能给情绪应对策略?老师回答可以给简要给情绪管理建议,确实让我安心了一些。但老师提到此时重点不是处理情绪,因为此时人还是处于尚未从危机感受中恢复过来,情绪接纳以及合理化反应才是重点,我仍有点不解。
在第二轮简化解说的再次演练过程中,我带着疑惑踊跃参加,模拟飞机高空惊险我做为一名乘务人员在此次的经历和感受,那一刻我似乎身临其境,想象那种惊魂未定的感觉,很后怕(其实我本身也是挺怕坐飞机),而此时扮演危机介入者没接球,对我所遭受的情绪没进行共情就急着往下走,让我强烈体验到没被理解和支持到,那一刻我才真正体验到情绪被接纳对当下非常重要。面对情绪问题,情緒管理的第一要件就是要正視情緒、而不是控制、管理情緒!
今天下午冒着大暴雨来市辅导站接了一个家庭个案,加深了我对情绪处理的认识。孩子外显行为背后是家庭教育问题,特别是妈妈的情绪失控问题,而孩子妈妈在爸爸面前选择压抑负面情绪,我对妈妈先共情,同理孩子爸爸不在家,她一人带孩子非常艰辛和不易,妈妈一听眼眶立马就红了,眼泪就开始掉下来,而爸爸在旁边是非常冷静和理性的。此时我问孩子妈妈,当她心情不好时有没跟孩子爸爸沟通?妈妈回答说,每次她想跟孩子爸爸倾诉时,才发一条短信,爸爸就不由分说连发八条短信,而且都是讲道理。妈妈觉得爸爸无法理解她的感受,因此对他发来的一连串短信,她连看都不想看,自动屏蔽。情绪不表达,不代表没有情绪。妈妈不是没有情绪,而是她的情绪一而再再而三被压抑,妈妈情绪累积像火药库一样一点就炸,而最终都发泄到孩子的身上。孩子父母似乎都能意识到这条情绪链。最后我问妈妈,当她心情不好时,在跟爸爸沟通时,需要对方怎么回应?妈妈说,不需要一连串的道理,爸爸得先倾听,接纳她的情绪。面对情绪问题时,一個人的情绪能夠被看到、被接納,有安全感,凡事便OK了,也不需要情緒管理了!
之前在吴丽娟的工作坊中,认识了情绪U型模式,也跟林芳老师危机干预里的CISD模式有类似的地方,情緒的接納與處理(吳氏凹洞)——重情緒接納後的問題處理,先接納對方的情緒再找機會處理問題。当求助者处于情绪低谷时,不妨陪伴来访者在情绪凹动中呆一会儿,去同理和共情,而对方往往情绪被接纳后才能听取你后面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