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型诸子:法家∩墨家=坚强的人∪裁判员
文/似或存《九型诸子》
《吕氏春秋·去私》所记载的墨家巨子严格执法,将自己儿子处死的事件,让我们得以感受当时墨家的气度。墨家对法律的执行力度,令以严刑峻法著称的秦国也黯淡三分。
不仅墨家有法家的影子,法家也有墨家的影子。比如有观点认为,商鞅变法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秦国墨家的兴盛。又比如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其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和《墨子》一书存在着共同的理念。
郭沫若说:“然而韩非思想,在道家有其渊源,在儒家有其瓜葛,自汉以来早为学者所公认,而与墨家通了婚姻的一点,却差不多从未被人注意。”
现在的很多研究,也认为韩非子和墨子两者思想在深层处有着相同的动机。魏义霞说:“墨子与韩非思想具有温、猛不同的自身特色……这种不同的心理、心态却具有惊人相似的动机——谋求个人小利和国家君主大利……关键的问题是,墨翟与韩非哲学同异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更为深刻、更为本质的东西。”
从九型诸子假说的角度来看,由于法家和墨家是相邻的8号和9号,因而他们的学说存在交集。
8W9:法家偏墨家→坚强的人(Bear)
《韩非子·问田》中,堂谿公以吴起、商鞅的遭遇劝韩非子不要玩“变法”的“火”,而韩非子以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回答说:“窃以为立法术,设度数,所以利民萌、便众庶之道也。故不惮乱主暗上之患祸,而必思以齐民萌之资利者,仁智之行也……”从这一段对话看来,韩非子实际上有着远大的抱负。
当然,法家和墨家存在一个共同点是“专制政治”,而法家对“人民”的看法,和《乌合之众》所认为的群体心理学是一致的,韩非子提出不可以和民众一起作决策。法家的“立法术、设度数”是自上而下的,以一种强有力的统治态度面对百姓。
《问田》一篇中仅有两段对话,堂谿公和韩非子的对话是其一,前一段则是徐渠问田鸠,这也是“问田”的篇名由来。田鸠这个人,根据《吕氏春秋》的记载,是一个墨者。徐渠所问的是,古往今来的政治家喜欢玩“破格提拔”是怎么回事?田鸠回答:“此无他故异物,主有度、上有术之故也……”这里的措辞有法家风格,姑且不论是否韩非子托名,而田鸠要表达的则是,破格录取只不过是小概率事件,任命将相最好还是通过层层选拔,必须有“优秀到不能被忽视”的职场资本积累,否则靠君主一人的独断往往会出问题。
那么君主应该干些什么事?《主道》篇说:“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不自操事而知拙与巧,不自计虑而知福与咎……”韩非子结合老子思想而提出,君主退居幕后,根据臣下的业绩进行赏罚。
韩非子患有口吃的毛病,却坚持从事政治活动,他的作品打动了秦始皇,影响了李斯,乃至战国一不知名武臣这么说:“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
《九型人格的智慧》:这种亚类型的人将力量、自信和决心与立足现实的镇静态度与某种悠闲的品质结合了起来……强调通过保护来行使权力、实行领导。他们较少具有那种“独断专行”的特性:虽然他们也希望独立,但他们希望以自己的节奏来完成。(一般状态)这种亚类型的人通常喜欢安静低调的生活,更喜欢在幕后掌控他们的事务……他们深谋远虑,保持警醒,令其他人不敢小看他们。
9W8:墨家偏法家→裁判员(Referee)
《庄子·天下》评论墨子:“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生不歌,死无服。墨子泛爱兼利而非斗,其道不怒……”这一段指出了墨学十大主张的大半,也是墨家组织的主要行为,其他主张诸如天志、明鬼近于宗教,尚贤、尚同则接近政治。
《墨子·贵义》中墨子说:“万事莫贵于义。”“义”也是墨子的一个重要概念,“贵义”的论述过程很像《列子·杨朱》的“不以天下大利易胫之一毛”,但当他说到“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之后,突然话锋一转说:“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墨子愿意为了“义”将生死置之度外,《墨子·公输》全篇描述了墨子“止楚攻宋”的调停过程。墨子出发时走了十天十夜,从齐国赶往楚国;回去的时候,在宋国境内找地方躲雨,但被人拒之门外。所以文中说:“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墨子的这一善举,如果没有记载,确实不会有人知道,然而由于这是一次有组织、有预备的行动,墨子早已派三百名弟子前往宋城防守,可谓兴师动众,这一大事件自然有墨家弟子记载了。
止楚攻宋这件事,看似无关乎墨家的利益,仅仅是墨子为了“非攻”的理想而作出的高尚行为。事实上,墨家和法家一样,其学说都崇尚功利主义。《墨子·经上》说:“义,利也。”墨家讲求利,乃至“法仪”中所讲的“莫若法天”,也是为了从“天”那里得利。墨子的十大主张,特别是“兼相爱,交相利”都显示出他对功利的考量。
《九型人格的智慧》:这种亚类型的人将讨人喜欢、令人舒服的能力与忍耐和力量结合起来。他们既强大又温柔,能轻松介入社会上的人和事,在不同的人之间进行调停,缓解冲突……他们也很务实,常常关心自己直接的需要以及物质上和经济上的环境……通常更喜欢与其他人一起共事。
文/似或存《九型诸子》
拓展参考资料:
论文/《论战国后期诸子对墨子思想的接受》武振伟(硕士论文);《殊途而同归:墨子与韩非子哲学的比较研究》魏义霞
书籍/《十批判书》郭沫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