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在在看《天生非此》这本书,其中有些片段感觉跟自己的经历很相似,所以感触很多。
我在家中排行老三,有两个姐姐一个弟弟,父母整日为了生计奔波,父亲总是沉默寡言,可能因为孩子多,生活压力大,母亲的脾气也不太好,又因为我跟二姐又是女孩,从小我们都是被忽视的角色。
可是谁不想做个父母的好孩子,小时候我们极力的迎合父母的喜好,只为得到那么一点点的关注,但往往事与愿违。
上学前的记忆只有在跟着姥姥去自家果园里玩耍。我还清晰的记得忽然有一天,父亲开着三马车来接我,父亲和姥姥在在屋说话,我在里屋偷偷的哭。临走时姥姥问我“想家不?”我还没说话,父亲已经开口“小孩子家家的知道什么,有的玩在哪不行。”于是便跟着父亲回了家,坐在车厢里我一句话没说,甚至没有叫一声父亲,因为我不知道要说什么。但有哪个孩子不想呆在父母身边呢?
回家的第二天父亲就带着我去学校参加入学测验,为上幼儿班(跟现在的幼儿园不同,幼儿班上一年就升入小学)做准备。记得那时候的测验是数数,老师放二十根粉笔在桌子上,看孩子能数到几。我很麻利的数完粉笔,老师夸到“这孩子不错”,父亲只是笑笑。
也许从那时起我便与父母产生了距离感。
什么事情都不愿对父母说,母亲说我太独了,那时候我还不明白“独”是什么,只是按自己理解的毒,难不成我还有毒?直到很多年后我才明白这个“独”,我果然很独。
很多事情都自己做,根本不同父母谈心,不是不想,是怕被忽视,所以不敢。于是我成了外人眼中懂事,省事的孩子,可谁又能知道我内心是多么渴望父母能注意,关心一下。
记得上小学五年级时,村里过庙,我们放学后跟同学一块去玩蹦蹦床。玩了一会同学要回家,我问他为什么这么早,同学回答父母着急,而且还要每天盯着写作业。同学表示很烦。我一脸羡慕的说“你父母还会盯着写作业啊,真好”。说实话,直到现在想起来我都羡慕的不得了。
后来跟姐姐说这事,姐姐也是同样的感觉,姐姐说我们是散养的孩子,成长成什么样全靠自己。
于是我们不断的努力,其实就是想证明自己,想得到父母的关注,父母越忽视我们的渴望越强烈。
直到上高中乃至上大学,这么多年在外边,看的多了,想的也多。大学那时是有点埋怨父母的,我经常一两个月不打电话,甚至放假了也不想回家。感觉跟父母没话说,回家了不是看电视就是看小说,我疯狂的迷恋武侠,玄幻,仙侠之类的小说,经常沉浸其中不可自拔,感觉看小说能够自我麻醉。内心的缺憾通过小说来弥补,经常幻想自己能够飞天遁地,变化万千,无所不能。
那时候的我其实是埋怨父母的。
我对父母发生改观是在我结婚的那天,父亲哭的稀里哗啦,坚强如母亲也是强忍眼泪,我从来没有见过父母这样,感觉自己内心变得柔软起来。
记得后来回去工作的一天晚上,母亲打电话来,问我在干什么,我说炒菜。母亲立马怀疑到“你们还会做饭,不都是买现成的,你会做的,炒菜要先放油。。。”说了整个半天做饭的步骤,我是一头的汗呐。太怀疑我们的生存能力了。我也是头一次感觉到母亲的关心,心里甜丝丝的。
二姐说从我们结婚后,父母对我们的态度变了,不再像小时候那样。我想大概是现在老了,闲了,也有时间想别的事情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有时候不是不想管,实在是生活的艰难让我们不得不时时刻刻的去面对,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