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蚬
童年乡居,家贫,赤日炎炎的夏日,照样得出去揾食。而揾食的办法有很多种,筛蚬即其中之一,那都是生活逼出来的。
夏日的太阳最酷烈,日上三竿,它就毫无情面地来烤炙我们这些只穿一件短裤遮羞,赤裸着上身和大腿以下的童子了。
当然,同样受煎熬的,还有那谙熟水性,负责以防万一,以英雄好汉自居,在急难时刻,搭救我们上岸的大男孩。
我们要做的,就是腰挂竹篓,手拿竹筛,屁颠屁颠的紧跟着大男孩,嘴甜舌滑地哥上哥下的叫他,让他心甜甜的,享受我们的奉承和巴结。
我们用的竹筛,比米筛深些,那筛眼如小拇指末般大小,可能与北方人筛玉米的竹筛相类似。那织筛的人,目的很明确:漏沙,漏幼蚬。太幼小的蚬子,让它随沙落回水里,以便继续生长,繁殖。
那时候,九洲江的蚬特别多,一筛插下去,端起筛净沙,露出的蚬子就有几十个,一大握。灵活,手快的,个把小时就能装满竹篓。然后呢,再继续筛,筛到的蚬顺手就放进同伴的竹篓。直到大家的竹篓都装满了蚬之后,才又一起戏水,一起回家。
那时候,河水没有任何污染,河蚬很干净,洗去泥沙,就可煮蚬粥了。如今在街上买一碗蚬粥,至少得花10块钱。童年肚皮薄,任伸缩,一餐吃五六碗蚬粥,是常事。那时候没有钱,却可以从自然界里揾食。这就是天生人,地养人的道理罢。
感恩自然
有时候,当有人说要感恩这,感恩那时,我明白,他说的没错,但我的心里却想:我感恩自然。
世间万物,许多都来自大自然。山川之美,江河湖海,且不必说。五谷杂粮,五禽六畜,哪种不是源于大自然,经过人们的栽培、养殖,才又大为发展,有益于人类的呢?
就说蛤蒌吧,也有人谓之山蒌、假蒌、假蒟。其实,它不假。它真真切切地生长在村旁、路边、山野之间,不断地往前蔓延,节节生根,一棵就能发一大片。而它的单枝,总是仰仰而立,颇具傲骨。你别看它小小的,不太上眼,可它在酷热的海南,寒冷的西藏高原,同样能生长,都经得起考验。
最奇特的就是它那叶子了,四季皆绿,馨香去湿。昔时缺粮,人们吃早春番薯充饥,而薯田水多,那薯湿气太重,寡淡无味,还有一种水分的异味,难以下咽。
聪明的农妇,就采摘些蛤蒌的叶子,洗净切碎,用来炒薯,焗薯,那薯便有了一种馨香的气味,干爽绵软,吃到饱都不厌了。
人们还用这蛤蒌煮饭,包粽子,连那酒家饭店,平日里都备有蛤蒌饭供顾客选择,而且是最好卖的一种。
珍惜自然,保护自然,感恩自然,人之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