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华为任正非接受央视采访,就“时下的华为”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而后与人力资源部的沟通讲话1W字文稿公布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
这10000字的邮件稿中,无一不透露着一个信息:
我们的苦日子来了,放弃平庸员工。
去年年底,朋友圈被一篇文章刷屏:《真实故事| 失业的中年人:奋斗15年,被裁10分钟》,一位外企员工在公司奋斗15年,最终还是免不了被裁的结局。
华为的苦日子来了,作为职场人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呢?
所以,一定要从摆脱平庸,可以平凡,但绝对不能平庸。
01 没有什么天才,天才不过是训练的产物
“没有什么天才,天才不过是训练的产物”
这本是著名畅销书《刻意练习》中最主要的主张。
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K. Anders Ericsson在“专业特长科学”领域潜心几十年,研究了一系列行业或领域中的专家级人物:国际象棋大师、顶尖小提琴家、运动明星、记忆高手、拼字冠军、杰出医生等。
他发现,不论在什么行业或领域,提高技能与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则,他将这种通用方法命名为“刻意练习”。
艾利克森认为决定一个人是否平庸与卓越最关键的不是天赋,而是是否经过大量重复的刻意练习。
最好的例子,莫过于音乐神童莫扎特,莫扎特一直被无数人认为是音乐界的天才,是天生就带有无法解释的天赋,很多传记里就记载了关于莫扎特很小的时候,便能弹奏大键琴、古钢琴,演奏小提琴等,6岁就开始在欧洲巡回演出,并且开始作曲,8岁时写出第一部交响曲,12岁时创作一部歌剧。在这方面,莫扎特确实看上去就是天才一般的厉害。
但实际上,经过作者的大量研究发现,莫扎特在4岁开始就接受他父亲高强度的训练,而在18世纪的欧洲,当时并没有多少小孩进行过训练,所以,莫扎特的表现才显得如此突出。时至今日,我们已经见证了很多五六岁的孩子可以表演小提琴、弹奏钢琴,从今天的视角看,莫扎特的成就并没有当时那么惊人了。
另一个可以确切的是,莫扎特创作第一部曲子是在他15岁或16岁时,并不是6岁,而在那个时候,他已经在父亲的指导下经过了十年的刻苦训练了。
艾利克森在《刻意练习》中指出:天赋或者智商,可能在刚开始学习某项技能时具有优势,但作用绝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且这种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得越来越小,到最后,练习的时间和质量反而决定了成就的高低。
因此,这给我们最大的启示便是:那些天才,并不是天生就能做到很好,一定是他们经过了大量的练习,如果我们也想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练习是唯一最重要的因素。这听上去是一件多么令人开心的事啊。
02 1万小时法则的对与错
2008年,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出版其著作《异类》,针对艾利克森对柏林小提琴学生的研究演绎出了“一万小时法则”,根据这一法则,想要在大多数的行业或领域之中成为大师的杰出人物,需要1万小时的练习。
这一法则的提出,具有无比抗拒的吸引力,很容易被大众记住,因为它满足了我们发现某种简单的因果关系的渴望:只要你在任何一件事情上花1万个小时来练习,就会成为大师。
事实上,“一万小时法则”在今天这个时代,已经严重不符合发展实情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少人工作勤奋,也经常看书,甚至有的还有十年的工作经验,但并没有成为某个领域里的专家,有的甚至还面临裁员的风险。但也有一些人年龄大不,经验不多,却能作到专家级别的地步,比如我们的李叫兽。
由此,可以肯定的是1万小时并不是成为大师的最低阈值。
例如,优秀专业演员的专业技能习得往往是3500小时,而记忆专家技能的习得也不需要1万小时,只需要数百小时。而根据另一个心理学家海耶斯的研究,一个作曲家从学习音乐到写出优秀作品,平均需要20年的时间,一般不止1万小时;艾利克森对史蒂芬超强记忆力的实验也只做了200个小时,就能使史蒂芬成为当时世界上能记住最长数字串的第一人。
更为糟糕的是,我们许多人把1万小时当作一种承诺,认为在任何一个行业或领域,只要做到1万小时的练习,几乎人人都能成为该行业或领域的专家。但在艾利克森的研究中,根本没有这样的迹象。艾利克森研究认为,那些杰出的人在练习的时间上比那些优秀的人所花的时间多得多。
实际上,即不存在1万小时的最低阈值,也不存在练习1万小时就一定能成为专家,1万小时法则想告诉我们最重要的就是:
在任何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行业或领域,想成就一番事业,致力于变成业内的杰出人物,需要付出许多年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也许并不需要恰好1万小时的练习,但要花很长时间练习。
03 如何进行刻意练习?
1万小时的练习并不一定就可以成为专家,因为这里的练习并不是无差别或是简单的练习,而是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是指为了提高绩效而被刻意设计出来的练习,它要求一个人离开自己的熟练和舒适区域,不断地依据方法去练习和提高。
比如,足球爱好者只不过是享受踢球的过程,普通的足球运动员只不过是例行惯事地训练和参加比赛,而顶尖的足球运动员却不断地发现现有能力的不足,并且不断以自己不舒服的方式挑战并练习高难度的动作。
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人有十年的工作经验,却没有成为更优秀的人,而有的人只有几年工作经验,却老道得像个老司机?
因为他们刻意练习的程度不同,有10年工作经验,但是大部分时间都在无意识地重复自己已经做过的事情,真正刻意练习的时间可能10小时都不到。他们并不是有十年工作经验,只是把一年工作经验重复用了十年罢了。
有的人只有2年工作经验,但是每天花费大量额外的时间做刻意练习,不断挑战自己完成任务水准的极限,用于刻意练习的时间可能会有1000小时。
表面上看是10年和2年的差距,实际上是10小时和1000小时的差距——因为真正决定水平高低的,并不是工作时间,而是真正用于刻意练习的时间。
那什么才是刻意练习呢?
艾利克森给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
首先,刻意练习要求发生在舒适区外;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
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
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
中间一层则是“学习区”。稍微高出一点我们能力范围;
只有在学习区里面练习,一个人才可能进步。刻意练习则要求尽可能的在舒适区之外的学习区进行练习。长时间停留在舒适区,能力基本上很难成长。
在学习区练习,有一个很好的标准就是:当你练习完一个任务的时候,回想一下,我是否离开了舒适区,即正在做的事情是否很轻松的就完成了,并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和学习?
在《刻意练习》中,艾利克森指出:往往那些开了几十年的伦敦出租车司机,他们的车技并没有只有2,3年车龄的车手技术好。对于出租车司机来说,并不需要多好的技术,能把客人送到指点地点就行,这样的标准也使得他们在练习开车的时候处于一种舒适的状态,所以他们停留在舒适区,按照自己习惯且熟悉的方式练习;
反观专业的赛车手们,可不是这样的,他们每天都会接受高强度的练习,在每一次转弯时,都要思考我要如何更快,在每一次变档提速时,都要想想怎样更快。所以,他们每一次练习都在学习区中,一切任务都不会显得舒服,需要有意识的付出和结果对比。
再比如,我学做菜时,前几次可能会百度一下,红烧肉怎么做?要准备什么材料,顺序是怎样的,做上几次后,流程就熟悉了,不再需要百度,可只做过几次,味道能有多好呢?
所以,我就想,如果再这样重复做下去,肯定味道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只有去思考哪里做得不好,下次在开始之前,应有意识的去练习那个步骤。
同样,学习,不也是这样吗,如果只是很舒服的按部就班的做下去,根本不会变得更优秀,甚至还会出现技能倒退,要有意识的让自己处于学习区,即离开舒适区,让自己不那么舒适的方式进行训练。
其次,刻意练习是大量重复性训练。
从不会到会,秘诀是重复。这里的重复,并不是对整体的重复,而是对专一,专项技能的重复。
比如,在那些武侠电视中,练武并不是一上来就开始练习武功秘籍,而是先大量的练习基础功,扎马步,打木人桩,挑水等,先把这些专项技能重复的练习之后,再开始练剑法,心法。
小时候,学习体操和音乐时,强调“分块”练习,首先把整个动作或者整首曲子过一遍,然后把它分解为很多小块,一块一块地学习掌握,最后再拉通练习。背书也是如此,先一段一段的背,然后再整体背诵。写作亦是,写作技巧和手法多如牛毛,把你最认同且适合大众的技能大量重复的训练,就能写出读者喜欢的。
所以,要想在某些领域刻意练习并且成为优秀的专家,就需要对某些关键技能进行分块,并且进行大量的重复性训练。
第三,刻意练习是高度集中专注的。
精力和时间一样,具有排他性,用在这里,就不能用在那里,用在那里,就无法用在这里。
不管是做什么事情,都需要精力高度集中,如果一心二用,不够专注,那效果会大打折扣。
看书的时候,如果没有用心去想,用脑去思考,只是走马观花似的读一遍文字,那对知识的掌握,非常有限。我个人一直认为听书一个很鸡肋的学习方式,因为听书的时候,受干扰的情况太严重了,一般听书都是在同时做两件事情,通勤路上听,跑步时听,等人时听……,可能哪里冒出一声大叫就能把你的注意力吸引过去,干扰因素太多了。
李笑来说:能够长时间的专注,是区分一个人平庸与优秀的关键能力。
在刻意练习的过程中,必定也要做到专注,达到心流状态。
最后,刻意练习是要持续获得反馈。
反馈意味着,我们能够知道每一次练习中,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做得不好,那是什么地方出错了?下次该如何改正?只有这样,才能一步一步向你的目标前进,也才能一步一步的向上提升。
正因为刻意练习要有反馈,所以艾利克森建议 ,学习任何技能时,最好找找该领域里比较好的导师,导师能够在第一时间指正你的错误,让你可以第一时间获得反馈,以便下次做得更好。
没有有效的反馈,就如同自己一个人抹黑走夜路,乱窜。更甚,在错误的方向或用错误的方法,越走越远,这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所以,在刻意练习中,一定要给自己持续有效的反馈。
04 结语
正如艾利克森所说:天才都是训练的产物。
而且我们也知道刻意练习就是最强的练习体系,就是最普遍的原则,那为什么还是有二八原则的出现呢?
因为,刻意练习是反人性的。
可反过来说,任何成长都是反人性的。如果你觉得道路好走,那你一定是在走下批路。
刻意练习,意味着我们不能很舒服的练习,不能以自己习惯的方式训练,意味着要把一个动作练到吐为止,意味着百天如一日的练习;意味着精神高度集中,不能走神;意味着必须反馈,然后反思,再行动,如此循环。
总之,如果你觉得很轻松,那很可能意味着你并不是在刻意练习。
但,如果持续的刻意练习,可能带来你的就是无尽的成就。
最后,用这句话来鼓励自己也鼓励你:知识重在知行合一,知道且做到。
END
2019.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