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百无聊赖的下午,一个人去看了场电影,评论两极分化的《刺客聂隐娘》。
许多人说,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只是,若不是在此之前有意无意间看过这部电影的背景介绍和人物关系外,估计我也不是很能看明白。
说简单也真是简单,就是一个刺客因为斩不断人伦之亲杀不了目标最后归隐的故事;说复杂也是真复杂,一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爱情故事,配上藩镇割据的时代背景,江山、权利、派系、阴谋、斗争、牺牲、屈叛……脑洞大开的话,完全可以改编成一部盘根错节的连续剧。
我总是习惯把事情想得简单,所以往简单了看,感受到的便只是唯美的画面、悠长的气韵、绝美的风景,以及没有同类的孤独。
(二)
有一则故事在电影中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嘉诚公主抚琴独诉,一次是聂隐娘负伤复述。
国王得一青鸾,三年不鸣。有人谓,鸾见同类则鸣,何不悬镜照之?青鸾见影悲鸣,对镜终宵奋舞而死。
青鸾是嘉诚公主,是道姑公主,是聂隐娘,是“没有同类”的所有人。
嘉诚公主远嫁魏博,遣散故国带来的人,以一己之身使魏博不跃过河朔之地,是孤独。
道姑公主豢养刺客,“杀一独夫贼子救千百人”,以另一种方式维护家国安稳,是孤独。
聂隐娘年少时青涩又执着的爱情为政治所牺牲,后被道姑带走修习剑道,成为“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刺客,却道心不坚,是孤独。
(三)
世间有太多的孤独人,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寻找着同类,所以志同道合的人总能相谈甚欢,总是相见恨晚。
青鸾见镜子里自己的影像而奋舞,是寻找同类。
唐传奇中,聂隐娘见磨镜少年,曰:“此人可与我为夫”,是寻找同类。
电影最后,聂隐娘践行诺言送磨镜少年回新罗,少年激动地上前迎接,一直面无表情的隐娘终于微微一笑,想来也是青鸾得镜的欣喜。
世上的事总是这么奇妙,有些人相伴再久也不可能成为同类,一如聂隐娘和道姑公主;有些人偶然相遇却能引为知己,比如聂隐娘和磨镜少年。
(四)
决定去看电影,是因为江子的推荐,而一个人去,则是因为没有人可同行。
也许,我也是一个人,独自生活在熟悉又陌生的城,没有同类,但又期待能遇见同类,所以当遇见性情相似的人时,总会欣喜万分,激动异常,只觉相见相识都恨晚。
五年前偶然结识江子,看她的文字,直觉性情相似,后来闲聊,果然如是,甚至连喜好都有很多相同,时隔多年,犹记得彼时的兴奋。当她推荐我去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就知道,我会喜欢。
果然,我喜欢电影里唯美的画面,喜欢画面上的晨光山色,更喜欢隐娘那句“一个人,没有同类”,乍一听很凄然,还带点顾影自怜的矫情味儿,但又别有一份遗世独立的潇洒——所有的爱恨情仇,都只与自己相关,这份孤独融进了山水烟云,填满了大片的留白。这份孤独也成全了聂隐娘,而我,最羡慕她孤独挥洒的决绝。
(五)
其实,在电影还没上映的时候,就莫名的喜欢了。
或许是因为“能走到今天,觉得自己的人生是一个奇迹”;或许是因为“你走了真好,要不然我总担心你会走”;或许是因为已走的好时光;或许是因为孤独;也或许,是因为那句“你还不是娶了别人”的玩笑话。很多时候,喜欢或者不喜欢,其实都不需要理由。
有些时候,非要经过一番流浪,才能稀释当初的刻骨铭心。
故事的最后,隐娘放下魏博的一切爱恨情仇,和墨镜少年远走他乡,也许从此归隐,不问江湖世事;也许从此携手浪迹天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那时,应该便是电影画面上“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