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存在着弊端,按照温儒敏的说法是“百病缠身”,我以为当下的语文课堂的确有很多问题,也很成问题。身处一线的广大语文教师也是苦闷得很,千头万绪,不得要领,于是美其名曰:诸多困惑。可你细数他们的问题你会发现,要么不是问题:比如有些教师说他的课堂上管理学生与教学的矛盾,其实教学本身也是管理,组织教学就是课堂的一部分呀;要么就是不成问题:比如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停在“望洋兴叹”的层面,根本没去做--至少自己没带头阅读,假想了诸多困难为自己臆造了障碍而已。问题的症结在哪?习惯,更加合适的称呼应是惯性。教育是最易形成惯性的,甚至会有“加速度”的。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我在遥望,月亮之上,有多少想法在自由的飞翔。明天就遗忘啊,风干了语文的忧伤”。教学习惯是教师多年教学活动的经验积累,凝聚着教师多年的教育教学心血和教育思想理念。例如,有的教师教学喜欢一言堂,什么都想讲,面面俱到;有的教师教学喜欢学生顺从,喜欢顺利的课堂。这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贯这样,认为只有这样最好。只有维持自己原有的教学习惯,教学最省心,最省力,而改变自己原有的教学习惯既费力费心,又会无所适从。跟着惯性走是最省力的,所以不想改变。
可我们,不得不去改变。首先要解决的还是思想观念的问题,赵汀阳说过,“什么观念成为主导比什么人成为领导更重要,因为观念是行为、生活和制度的最终支配者”。威廉·派纳也说,“行为之源的转变意味着行为本身的改变,于是实践就改变了”,可见观念的重要。我常常想,成功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唯一出路是帮助教师学会用自己的思想和理智去行动。也唯有依靠全体教师的自觉,才会有“满园花开”的春天。
新课标关于语文课程的理念关注这样几个问题: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教学的特点,主要是人文性的独特体验,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基于这样的表述,我们的语文课就是要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郭治峰教授说,语文教学无非两件事:掌握语文工具,提高人文修养。朴素而精准。按照肖培东老师的话,就是,语文的感动必须源于对语言文字的揣摩上,好好读书,更多去关注文字。而这些东西都在“新版语文课程标准”里都有表述,可我们语文老师们对于“课标”的解读是不到位的,静心研读“课标”和教材的人是寥寥可数的。还是很赞同朱武兰老师的话,还是先教“教材”吧,用教材“教”的境界还达不到呀。每一个语文老师、每一个语文人从读“教材”开始,认真阅读吧,进而带动你的学生的阅读、带动家长的阅读、带动全社会阅读,所以语文教师肩负着民族文化振兴的重任。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