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席慕蓉在她的作品《刘家炸酱面》中,描写了一个非常温馨有趣的场景,还在读小学的女儿,有一天突然没头没脑的蹦出一句话来:以后,我做了妈妈,一定不是这样。
莫名其妙的母亲后来才知道,原来她的女儿希望自己以后长大了,做个像隔壁王妈妈那样的妈妈,在家里用蒸笼蒸很多包子,饺子,发糕,让孩子一放学就可以吃到胖胖白白的点心,这样就会有幸福的感觉。
她的女儿是单纯的想吃那些点心吗,不是,小小年纪的她只是羡慕隔壁王妈妈家的家庭温度,她也想通过妈妈做的食物,来感受用心烹制的家的温暖。
是啊,一个家庭的温度,由母亲决定,母亲,要时时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温度太低,会冻伤孩子的心,但并不是每个家庭都会那么幸运,有一个犹如温度计般的母亲,能精准测量到每个孩子内心的温度。
国庆回家,去舅舅家走亲戚,妈妈执意要去看看她的堂妹,也就是我的小姨,印象中她非常的黑瘦高挑,
小姨7岁丧母,外公也一直未续弦,家中还有个姐姐,父女三人一直相依为命。两姐妹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由于家中没有儿子作为顶梁柱,所以大姨就招了个上门女婿,大姨夫不检点,想轻薄小姨,但是小姨泼辣,不吃哑巴亏,挑明了把他骂的狗血淋头。
因为这事,小姨变得极度自卑,最终,成了27岁的黄金圣斗士,也没人上门提亲,面对这样的处境,更是伤了她的自尊心。
最后小姨勇敢的联系了之前相亲未相中的一位刘先生,一是感觉村连村,方便照顾外公,二是这位比较中意她,嫁过去不会受委屈。
婚后小姨生了二个儿子,生活倒也是过的有滋有味,但结婚时因为彩礼的问题,双方心里有了隔阂,后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小姨觉得姨夫偏心,疼爱大儿子,不喜欢小儿子,带着和和姨夫赌气的心理,她处处留心照顾小儿子的感受。
但没想到,这种行为无形中伤害了大儿子,大儿子从小就听话,处处都争强好胜,他想引起母亲的注意,但小姨忽略了他的感受,几乎从未夸奖过他。
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他变得敏感、焦虑、自卑,大学期间,他抑郁了,但是,在农村,没有人了解这个病,也没人察觉出他的异样。
大学毕业后,他工作非常努力,而且踏实能干,很快成长为公司的部门管理人员,老板也很赏识他,有学习培训的机会,都派他参加,前途一片光明。
但随之他的病情也愈发严重,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他害怕与人交往,封闭自己......这时小姨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陪他去了医院,接受正规专业的治疗,在药物的控制下,病情还算稳定,但工作中的他常常提心吊胆,害怕别人发现自己的病情。
在一次去广州的培训中,一同前去的还有其他三位同事,公司安排的住宿是两人一间,这下表弟不淡定了,感觉自己时时都活在别人“监视“”的目光中,在这样的群居环境中,他崩溃了,感觉没有办法再掩饰病情。
自己的秘密随时都有被发现的可能,他异常的敏感、恐惧,小姨建议他另找个酒店单住,他又害怕别人怀疑他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猫腻。
最后不堪重负,还没开始培训,就临阵脱逃,连正式的离职手续都没有办理就离开了。
现在他在家里已经呆了近三年,病情时好时坏,将近30岁的年龄,本是一个男人成家立业的大好年华,他却被疾病牢牢的困在了家里。父母也不能出门,需要时时看护,因为他的病一旦疏于看护,随时都有自残的倾向。
而且在他的内心深处,非常地恨小姨,即使生病了,他也没有停止过他的恨,但小姨全身心的为他,毫无怨言。他的弟弟,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但小姨为了不刺激大儿子,一直不敢提小儿子的婚事。
一家人都这样煎熬着,痛苦着,小姨流着泪说,他只求孩子平安,其他的暂时无暇顾及,这是她造成的恶果,必须含着泪自食其果。这样的局面,令人痛心。
表弟的病,有他自身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小姨从小对他冷落造成的,他一直困在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也一直在拼命证明自己的死循环中,最终导致心里崩溃,患了抑郁症。
老舍说:失去了慈母就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但却失去了跟。
孩子渴望母爱是天性,但表弟没有得到他渴望的母爱,家庭的低温彻底冻坏了他的心,他把自己冰封在自己“大雪纷纷“”的世界,永远感受不到母亲这轮“太阳”的温度,时时处于崩溃的边缘。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表弟的童年就是被家庭的低温冻伤的童年,现在一家人都困在治愈他童年伤口的战争里。
一个家庭,父亲是顶梁柱,母亲就是粘盒机的核心骨,母爱是一簇巨大的火焰,决定家庭的气氛与温度,温度适宜家庭的孩子,不会因为缺爱而迷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