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寂寞的我在想你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01
本诗选题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日乃重阳节,相传重阳佳节会有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生于南方沿海地区水乡片的青崖狂客并不曾体味其中意义。但如果按重阳与清明并称的逻辑,倒是可以理解,那是一个相聚的日子。
山东兄弟何人?相传王维早年居于蒲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这点青崖狂客也不作深究。
但从一个“忆”字可以看出,“山东兄弟”是王维故人。
02
通读整首诗,表面上写的是佳节思故人情感,而青崖狂客读到的是王维的寂寞。
整首诗写的是一个“同”字。
虽然这个“同”字从未在诗中出现,但诗文字里行间又恰恰映射了王维对“同”朝思暮想。
03
独在异乡为异客
客是相对乡而言的。苏轼有言“此心安处是吾乡”,心未安者称作客。在家也好,在外也好,其实都一样。
王维在本诗首句连用了两个“异”字。
何为异?
异者,不同也。不同而显独。
离开家乡不要紧,要紧的是孤身一人,没有同行者。
这让青崖狂客想起了李白的孤寂。上文《《静夜思》——一切皆因孤寂》和《《赠汪伦》——朝圣的路要自己走》都有探讨过。或许我一人独酌,又或许我与众人同醉,但自恃才高的我,始终是个独行者。
04
每逢佳节倍思亲
青崖狂客在《《夜书所见》(叶绍翁)——瑟瑟秋意引发的幻想与猜测》中谈过,客情,就异乡之客的思乡之情。只要离了家,乡情是一直存在的,只是到了特定时刻(佳节),被周边环境激发了出来。
家中有什么?毫无疑问是家人。而家人,说白了,就是同源之人。家人具有先天血缘因素决定的“同”。
家人会作为思念的对象,这正好进一步说明了本诗首句因“不同”而突显的“独”。
05
遥知兄弟登高处
前文说过,登高远眺是部分地区重阳节的必备节目,可谓约定俗成。
既然是约定俗成,自然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去留而兴废。
王维此刻身在异乡,自然知道,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少了他,兄弟也会照常登高。
而且,登高是一项集体活动,这里的兄弟,是复数。
06
遍插茱萸少一人
茱萸是什么,青崖狂客并不了解,但似乎也没有必要深究,那只是一个代号。
此句的重点在于“遍插”和“少一人”的对比。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羊群效应”,是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那是一个求“同”的心理。插什么,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遍插”。
如果大家都做一件事,单单自己不做,必然会引发种种孤独的感受。
07
“同”实在太重要了。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不同而和者,称作君子。自古以来,兼收并蓄、求同存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然而,存异只是迫于无奈,求同才是最终追求。
一个“同”字,可以瞬间改变情感定性。如同学、同窗、同年、同志、同事、同乡、同语言,乃至同肤色。
人的一生都在追寻认“同”感。原来各不相干的独立个体,冠以一个“同”字,就能瞬间成为一个整体。
而正是这种“同”的缺失,产生了人的寂寞。
寂寞的我,孤身一人,在这思忆“同”的你。
《重读课本古诗词——那些年不曾读懂的诗情画意》持续更新ing。。。。。。欢迎关注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