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上午已快过去一半了,见孩子依然在刷着手机看视频,心里顿时一阵着急。
“佳,玩这么久了,你该写作业了”
“妈妈,我心里有数,我会写的”
......
1. “不说”比“说”更难做到
我承认,自己有时会唠叨。从孩子的饮食起居,到日常学习,基本每天都要说几遍。现在孩子长大上中学了,已开始出现不买账的迹象,说自己知道怎样安排,不用妈妈管。
教育专家尹建莉曾经说,人的学习行为是由两套系统合成的,一套是躯体的,一套是心理的。我们可以通过强迫方法让孩子坐回书桌前,即躯体到位了,但没有人保证他的心思也能够到位。
如果孩子不是出于自觉自愿,没到她自己安排的时间点,他是不会专心学习的,这种情况下,也许越催他的心会离学习越远。
道理虽懂,但如果过几分钟后看到孩子还在低头玩手机,我还是会忍不住去说她。但说多了,孩子不耐烦,嫌唠叨。可自己嘴上不说,心理总是很着急。
有时“不说”真的比“说”更难做到,孩子的行为跟父母的要求不在同一个频道上,每天都在对父母的心理形成挑战,确实需要家长有足够的理智和耐心去消解。
为了避免与孩子冲突,我最后选择点到为止,不再去过问,相信孩子会自有安排。果然,晚上之前,小家伙把作业做得妥妥的,第二天从老师那的反馈信息得知,孩子作业完成情况良好。
原来,只要孩子有上进心,有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她确实会心里有数,会自行做好自我安排和调整。
2. 无为而治
朋友的孩子去年考上了西城一所重点高中。她的同事纷纷前来道喜,同时免不了向她取经,问她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孩子咋这么优秀。
结果,这位妈妈的现身说法,让人大跌眼镜。她说,我基本不管孩子,大部分事情都让孩子自己去安排,包括穿衣吃饭,甚至去医院看病有时都是孩子自个去的。别人可能觉得这个妈当得也太狠心了,可她说,我自己从小就没让父母操过心,我也要锻炼我的孩子,让她自己管理自己。
狠不狠心,暂且不论,反正人家的孩子确实自理能力超强,学习也是名列前茅。
看样子“不作为”是最好的作为,“不管”是最好的管,这相当于老子的“无为而治”吧。
的确,人生来不是为了让别人去管的,自由是每个人骨子里最珍爱的东西,尤其是少年儿童更是渴望无拘无束的成长,他们希望按照自己的节奏去表达、去塑造。
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本意并不是不为,而是不作过多的干预、顺其自然、充分发挥自我能动性。
这位妈妈的行为,不对孩子做过多的干预,这恰好迎合了孩子的天性,让孩子按自己的节奏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没有指令,没有监视,在如此宽松的家庭环境下,孩子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对自己的行为有更多的话语权,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做错之后,知道该怎么改正。少了叛逆的戾气,多了为自己人生负责的志气。
3. 相信孩子,解脱自己
从孩子上小学开始,发现每到期中、期末等大考试前,身边很多家长就会表现得比较焦虑。临考前几天,不断叮嘱孩子要好好复习,频繁地检查孩子的作业,考试那天更是不忘嘱咐孩子要好好做题,考出好成绩,把本不紧张的孩子,弄得一脸阴郁。
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尤其是孩子到了中学后,每到大考前,自己先焦虑了。孩子一旦被这种焦虑情绪给传染了,势必孩子大人两败俱伤。好在现在自己已放下,拿出“顺其自然”的说辞来安慰自己,相信孩子自己会安排好自己的学习。每到考试时一切按平常对待,孩子心态反而更好,在轻松的情绪下,结果甚至会有点出人意料的好。
全国优秀教师王金战曾指出,如果父母因关注孩子太多,而完全围绕孩子转,没有了自己的生活主题,这样的父母常常会以爱的名义干扰孩子的成长。
因此,作为父母的我们还是该干嘛干嘛吧,相信孩子,不要过多的盯着孩子,给孩子造成压力。这其实也是家长对自己的一种和解、一种解脱。
对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尤应如此。
青春期不仅是学生的烦恼,也是家长的困恼,如何安抚处处跟我们对着干的叛逆孩子?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君更是给出了他直接、通俗的答案:家长要多做饭,少说话。此时的“不管”就是最好的“管”。
经过几番和青春期孩子的较量,当孩子说“妈妈,我心里有数”时,现在我会毅然选择相信孩子,相信孩子会安排好自己的学习,不会给自己在学校找麻烦,尽管这个“心里有数”中也许含有些许的幼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