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黄炳耀?
如果你熟悉周星驰电影,应该会记得1991年的香港电影票房冠军《逃学威龙》。
那个让“夺命剪刀脚”最终成为周星星必杀技的王局长,就是黄炳耀。
1991年10月16日于德国拍摄《战龙在野》时,黄炳耀死于突发的心脏病,至今整整三十年了。
《逃学威龙》是周星驰第二部年度票房冠军,那时的他已经从“星仔”上位成“星爷”,大卖的《逃学威龙》一连拍了三部,是周星驰早年最有影响的电影系列。
《逃学威龙》里,周星驰饰演飞虎队队长,奉命以学生身份卧底进入某中学寻找警司丢失的配枪,进而破获一起大型贩卖军火案。
那个弄丢了配枪的王局长刚一出场就情不自禁地让飞虎队王牌周星驰转个圈,吹一声口哨,留下一句"谁要你的贞操,我要你的青春"让周星驰开始了校园卧底征程。
这是被星迷们称作“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句台词,黄炳耀的手笔。
那些丢粉笔、扔粉笔擦的星爷经典镜头,都是黄炳耀修改补拍后的,里面很多经典桥段都是星爷和黄炳耀一起商量出来的。
这部星爷无厘头风格的代表作,直接带动了校园喜剧题材电影的兴起。
在这部周星驰喜剧电影的经典之作里,女一号是精致面容的张敏,配角有老搭档吴孟达、石榴姐苑琼丹、东兴乌鸦的张耀扬、奸人专业户秦沛等等,黄炳耀的身份除了演员还是电影的编剧之一。
两个身份都很成功,王局长的名字未必有人记得住,但是“夺命剪刀脚”在很长时间里都是星迷间一个互动的重要暗号。
编剧就更显其功力。在第二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上,《逃学威龙》拿到了四项最佳提名,“最佳编剧”就是其中之一。
在那一年的金像奖评选上,黄炳耀虽然没有得到“最佳编剧奖”,但是和业界前辈屠梅卿一起获得了“第1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专业精神奖”。
只可惜彼时,黄炳耀已经逝世了半年多。
金像奖的获得,虽然有外人看来的安慰之嫌,但是熟悉香港电影的影迷知道黄炳耀获得这个奖项绝非浪得虚名。
靠《大话西游》封神的刘镇伟曾经是香港影坛最厉害的编剧,但在“亲爱的葡萄”看来,黄炳耀才是“天才编剧”。
1984年,第三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的提名就有黄炳耀(洪金宝的《人吓人》),第五届又有他被提名最佳编剧的成龙电影《龙的心》。
在1991年10月去世之前,黄炳耀正在进行发哥另一部封神的英雄片《辣手神探》的编剧。
这部周润发电影在1992年4月16日上映时,电影片头“编剧”的位置上“黄炳耀”的名字上被加了框。
片尾则在发迷们一直念叨梁朝伟饰演的“阿浪”死没死的镜头上隆重打出了“怀念黄炳耀”的字样。
黄炳耀的作用就是直接催化巅峰期的周润发封神。
发哥和吴宇森合作的这部《辣手神探》,是香港90年代周润发主演的一部重要电影,当时影坛已经步入了周星驰时代,但发哥的电影仍然是票房保证,在台湾上映时被改名《枪神》上映。
电影由周润发和梁朝伟联袂主演,坊间还传闻当年梁朝伟拒绝了翌年金像奖最佳男配角的提名,因为他认为自己的戏份和发哥一样重要,应该被提名为最佳男主角。
这是周润发和吴宇森合作的最后一部电影。
它也被很多人认为是《无间道》式电影的鼻祖,黄炳耀的作用有口皆碑。
黄炳耀最早加入影视圈,就是以编剧的身份,而且起点颇高。
曾经当过中学老师的黄炳耀在1981年步入影坛就是给成龙的电影公司写剧本,首个剧本《老鼠街》虽然电影上映时波澜不惊,甚至让如今的观众称作“三观不正”,但是黄炳耀成功引起了香港影坛大哥大洪金宝的注意。
于是他进入嘉禾,成为洪金宝的御用编剧,影坛黄金搭档。
二人合作的头炮就是让洪金宝的洪家班一度成为香港头号武行的《败家仔》,以市井诙谐喜剧为主,成为以洪金宝成龙开创的功夫喜剧中的代表作。
喜剧也正是黄炳耀的主要创作类型,在随后的“嘉禾年代”里,黄炳耀还和洪金宝一同开创了港片迷们津津乐道的“福星”系列和“僵尸”系列。
《奇谋妙计五福星》《福星高照》《夏日福星》《最佳福星》等等,让成龙、洪金宝、元彪等人红遍东南亚。
《僵尸先生》,帮助林正英从此成为僵尸电影的代表。
《皇家师姐》,让杨紫琼成为香港女打星中的佼佼者,并最终走向好莱坞。
剧本写得又快又好的黄炳耀,转写文艺片《双城故事》,又让曾志伟拿到影帝。
当然,幕后者永远没有台前那么风光和知名,有些人可能永远不会知道在成龙、洪金宝、林正英、周润发、周星驰背后的黄炳耀。
其实除了作为演员巅峰的《逃学威龙》里"善良的枪"的主人外,黄炳耀还出演了多部电影。
《喋血双雄》中揶揄李修贤的总督察,周星驰和张学友主演的《咖喱辣椒》里的警队上司,《赌侠之上海滩赌圣》周星驰电话求助的黄局长。
是港片里著名的“警司专业户”。
到今天,黄炳耀离开人世整整三十年了,他走的时候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
他的去世直接促成了香港电影编剧家协会的成立。
他是一个港片影迷不该遗忘的人。
1993年上映的《记得香蕉成熟时》,是黄炳耀他最后一次出现在银幕上。
他的角色是老师,戏份不多。
最后一个镜头是学生放假了,他一个人在教室默默地收拾桌椅。字幕打着"in loving memory of 黄炳耀"。
三十年后纪念他,不仅是缅怀三十年前港片的荣光,也是感激他的作品带给我们青春最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