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插图增订终极版,是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在2017年出版的。此书最大的改动是把旧版《文化苦旅》中的“人生之旅”部分删除,增加了多篇《山居笔记》里面的重要文章,而且增配了二十三幅插图。
这部曾经受大中学生欢迎的经典散文,如今又有了插图版,在绘本书日益流行的今天,插图版《文化苦旅》肯定会更受人欢迎。
随着时代的进步,旅行日益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的生活。而在交通不便的古代,旅游只能是王侯将相的特权。五百年前,乾隆皇帝喜欢下江南,游山玩水,留恋于江南水乡的婉约之美,也留下了很多凄美的爱情故事。可当时历史的实际情况是,乾隆六次下江南,费用巨大,国库亏空,到其晚年,国库早已入不敷出,以至于刚刚继位的嘉庆皇帝不得不果断整治巨贪,也才有了“和绅弄倒,嘉庆吃饱”的荒谬。
从古代到现代,从权贵到平民,旅游只是吃喝玩乐买,或寻找乐趣或减缓痛苦,而余秋雨先生的旅游却开风气之先,不因自己的喜怒哀乐而患得患失,只为自己足迹所到之处的这片热土。这片热土所承载的民俗民情,历史遗迹,民风沿革是余秋雨先生所关注的,所在意的,至于自己的心情,自己的享受则毫不在乎。这或许是慈悲为怀的文人的特点。
当然余秋雨先生的旅游也有其作为教授学者之便利。虽说在八九十年代的中国,造原子弹的不如卖鸡蛋的收入高,然而余秋雨作为知名度高的教授,借助外出讲课之机来游历,不费锱铢,自有单位招待,可以想见这些游历时的轻松。也正是由于这些轻松和闲适,才让余秋雨不用关心机票和住宿,也不用担心旅游中的各种坑蒙拐骗之事,也才有闲暇来充分思考。这些足迹和思考一一被余秋雨先生所捕捉,并最终写成文字,一一收录在《文化苦旅》这本书中。
作者所游之处都是与在地球上呆了好久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因子息息相关的地方:有西部的都江堰、道士塔,有东北的宁古塔,有江南的苏州、杭州、扬州。作者所讲述的内容是全是源于自己的学力,再称职的导游也讲不出。如果你没钱没闲,但又渴望看看外面的大世界,你可以翻开这本书,你会比背上行囊走向远方收获的更多。纵然你是旅游达人,有钱又有闲,去过了很多地方,你还是可以看看这本书,因为这本书基本没有可以做背景的美图,更没有可以炫耀的美食,也没有一张与游历之地的自拍照。余秋雨所关注的只是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活跃着的人以及渗透在血脉里的历史文化基因。这也是为什么取名《文化苦旅》的原因吧。
现在仍然记得高中时期,帅气的语文老师给大家读“道士塔”这一篇,连续几天的晚自习,老师就给大家读这本书。那些个宁静的夜晚,令人那么的心灵澄静而又遐想连篇。因为高中生活是那么闭塞,生活中是没有旅游的,课堂中是很少交流的。那时的时光是多么金贵呀,甚至全部都贡献给高考,也不觉得浪费。老师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在讲“有用”的东西,因为高中三年的我们和任教的老师们有一个很切实的目标——高考,所有人都认同考不上大学就没有未来这样的理念,然而单纯这样的生活是没有生趣的,是不令人怀念的。令人留恋的,反倒是当时做的无用之事。现在回想起来,在一个宁静的夏夜,在一个秋天的傍晚,大家的神思都飞到了遥远的西北甘肃,同作者一起愤怒,一起悲哭,这该是怎样的一种美妙呀。感谢高中老师,给了一群处于最好年龄的少男少女们一个如此美好的回忆。不知这本书还能否在现在的高中语文课上起到这样的效果,让学生的神思在天空中飞一会儿,与迫切的现实分开一小会儿。
至于喜欢娱乐八卦的读者,可以网络扒一扒余秋雨马兰的婚姻,再来阅读这本书,会让你对教授学者的个人生活有一些可能不是特别真实但依然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认识。再牛逼的人物,个人生活也不过如此。尽管作者在游历途中,和历史上那么多的悲壮人物神交许久,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也仍然逃不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事,仍然需要面对或善意或假意的媒体亲朋的关心。
然而学者,却必须有暂时脱离一下现实生活的能力,并能够写出一些看似“无用”的文章,因为这是公众对他们的期待,也是他们对自身的要求。《文化苦旅》这本书就是这样的书,作者可以引领大家脱离现实生活,深入到千年之前的某个地方,去感受那些或悲壮或猥琐的历史人物的悲欢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