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传统民俗中,腊月里的讲究特别多。
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对啦,今日就是腊月二十三,小年,民间传说中灶王爷上天述职的日子。在这一天,民间家家户户会有祭灶仪式。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其实,民俗文化传承到我们这一代,甚至我们父母这一代,都没有什么留下来了。我们的父母在文革中长大,当红卫兵、当知青,在那个苍白的年代几乎没有什么营养的长大,也没有什么可以传承给我的。但我认为把祭祀当做一种民俗传承下来,是对后代有益的事情。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敬灶神呢?城市中基本上找不到这种习俗了,C姐也是请教了很多朋友,查阅了一些资料才一知半解。民俗中的程序很多。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
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看完民俗的,大家觉得是不是头都大了,感觉是个好大的祭祀活动。其实也没有这么复杂,C姐教大家一个简单版。
首先,在这一天里,将厨房清洁干净。家里有贴灶王爷的年画比较好,如果没有可以用红纸写两句话:“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横批写个“灶王爷”贴到灶台跟前即可。
其次,准备好香蜡纸烛等供品,3根香,2支烛,我买了敬灶王的专用供纸,在祭拜后烧给他(最好拿到小区专门烧纸的地方去烧,小心火烛)
再次,准备汤圆、糖、水果等供品。
祭拜完毕后,烧掉供纸,把汤圆、糖、水果等供品吃掉就可以了,表示吉祥。
(C姐家的祭祀活动已准备好了,白色的糖是传统的冬瓜糖和柚皮糖,不知道是不是所谓的“糖瓜粘”?)
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每奉庚申日,上奏玉帝,终月则算。功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福寿;过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灾殃。
最后附上我外婆在世时常念的《灶王经》,这个版本已经找不到了,我只能凭记忆背下来,某些地方可能不准,但同音。
手捧清香进灶房,我在厨房参灶王,灶王爷灶王娘,每月三十上天堂,剩菜剩饭家家有,抛洒五谷无余粮,好言好语奏上帝,恶言恶语肚内藏。我在厨房念灶经,一念东方古佛经,二念南海观世音,三念黄河清海水,四念父母养育恩。手轻放重惊动你,浪荡之时振乾坤,上索锅,下索锅,我在厨房用水多,清洁之水归上帝,不洁之水往下流,灶公灶母你为真,一家老小免灾星,念经保平安,家中大小无病生,灶王菩萨,阿弥陀佛。
最后祝大家小年快乐、幸福安康,小家庭红红火火,厨房好吃的不断,天天吃好不长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