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aron
这周闲来无事,把《追风筝的人》看完了,阅读时间加一块没有四个小时,挺短的一篇小说。说来也好玩,上次李晨曦给我推荐《一个人的朝圣》,结果不知咋滴,记成了《追风筝的人》也是有点对不住他啊,下次不会看错了。
书虽然挺短的,但感触颇深,勾起了我的许多回忆,沉浸于昔日的欢乐,很是惬意。
1.乡土
文章的大半部分,是以阿富汗为背景的,哈桑和阿米尔,常常在桑树上攀爬,摘桑葚,在田地里奔跑。那是一个淳朴,宁静,纯净的世界。读着那些文字的时候,我总是能想起自己小时候的趣事,在田地里,桑树上,池塘边,散布在我回忆的每一个角落。但当战火来临时,一切的一切都没有了。昔日的辉煌,只剩下衰败。就如同我的家乡一样。我的故乡,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被各种机械设备推平,被钢筋混凝土禁锢与束缚,当我站在漂亮的沥青路上的时候,看着那些高耸的住宅楼,怎么也感受不到故土的气息。有的时候我自嘲,我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都在我毕业后被拆掉了,我真是一个扫帚星啊。搞不好一中和东大也没了呢。他们笑笑,我笑完之后,也挺失落的,我的故乡,童年,真的是什么都没有了啊,我怎么找寻,也找不到当年的场所。人们常说物是人非,但现在连物也非了。我是一个念旧的人,对自己的故土,总是有着一种割不断的情怀。每每从故乡的梦中醒来,总会有一种淡淡的忧愁,这一切,再也回不去了啊。故乡,只存在于我的回忆中。
2.父爱
在逃难到美国以后,阿米尔的父亲对阿米尔可谓是关怀备至,不畏艰辛的工作,以自己的健康为代价,供阿米尔上学。当我读着那一段的时候,内心是有着深深的共鸣的。小时候我是不懂父爱的,觉得爸爸没有妈妈好,大部分时间他都不在家,不能陪着我。而且爸爸也不善言辞,不会怎么表达自己。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我都是信奉着“世上只有妈妈好”。直到高中,我才读懂了父爱。有一天,上完晚自习,爸爸接我回家,在电梯上,爸爸疲惫的站着,打着盹。在电梯冷色的蓝光照射下,我发现,爸爸突然间就老了。眼袋突出,皮肤松弛,头发白了不少,后背也有些弯。印象中,爸爸一直都是小时候那个样子,十几年来,我一直感觉没有变化,但是怎么突然间,就老了呢?因为我长大了吗?因为爸爸这么多年来,都在为这个家庭,辛苦的付出着啊!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中,总是赋予着父亲一个稳重,成熟的形象。感觉这像一个标准一样,束缚着很多父亲。爸爸平时绝对不会说“我喜欢儿子”等这样子看起来有些肉麻的话。但小时候每当他喝醉了以后,回家,首先到我书桌边,搂着我,说:儿子真棒,我最喜欢我儿子了。有的时候还亲两口。小时候觉得,额,怎么这么肉麻啊,然后就说,恩恩,知道了。然后把他撵走了。现在在我看来,爸爸的这种行为,是一种束缚的挣脱吧,只有在那时,爸爸才会表达自己的情感,不畏惧什么,自由的,大胆的。爸爸平时不善言辞,但总是会给我买很多东西(吃的是主要的),做很多好吃的给我和妈妈吃。每当看着我们吃的撑不下去了,他总是笑的很开心。这,就是父爱,不露痕迹的告诉你,我爱你。
3.赎罪
赎罪应该是这本书的主旋律吧,阿米尔背叛了哈桑,但哈桑却一直兑现着自己的诺言:“对你,千千万万遍。”阿米尔赶走了哈桑,却在自己的内心留下了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当阿米尔为哈桑的儿子放起风筝时,也驱散了自己的噩梦。看完以后,我第一个想起来的就是鲁迅的《风筝》,同样是因风筝,引起一段纠葛。当成年以后,鲁迅就此事向弟弟道歉时,弟弟却说,我已经不记得了。我如果是鲁迅,我更愿意弟弟记着这件事,如果可以的话,可以原谅我。对我来说,我也有自己的罪。小时候表妹是住在外婆家的,她的父母出去工作了。小时候偶尔欺负表妹,拿她开心。我还记得有一次我吃泡泡糖,中了一个再来一个,我就让表妹去兑奖。等她回来,我问她糖呢,她说吃着呢。当时我好像打了她一下。也许她现在已经不记得了,但当我想起这件事的时候,总是很内疚,特别,难受。因为她的父母,对我一向是很好的,让她以我为榜样。而我们,也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怎么就,做出这种事了呢?所以当她高考以后,没事的时候请她一起出去看电影,吃点甜点,偶尔出去溜达溜达。对我来说,这就是我的赎罪。我会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照顾她,帮助她。如果她需要,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一切我能为她做的事。因为,我们都是亲人,血浓于水的亲人。
文章结尾,阿米尔对哈桑的儿子说到:“为你,千千万万遍。”几十年前的话语,再次重现,也是让我的鼻子一酸,心里暖暖的。这就是爱,会冲破一切,给人带来温暖。对所有我爱的人,想对你们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2016年4月22日 中国沈阳
201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