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一生,从呱呱落地到耄耋之年,在漫长的成长的岁月里,必定是有很长的时间是与孤独为伴的。孤独,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如何在孤独中自我相处,是我们所必须参透的。
孤独的赞歌
“社会就像是一团熊熊烈火,明智的人通过与其保持适当的距离来取暖”,德国著名哲学家亚瑟·叔本华,在《孤独通行证》一书中开篇中这样说到。
古往今来,人类都是群居而生活,那么社会交往就是必然存在的。在古代,也只有极少数的人会选择避世而居。而在当今,我们也偶尔能听到新闻,发现哪里有人选择远离人群的深山独自生活多少多少年。
社会交往,是社会进步的必要因素。这就意味着,在我们的一生当中,其实是不能做到完全脱离社会群体而独立生活的。排除了地理因素的隔绝之外,身处在大千世界中,芸芸众生的孤独又从何而来!
在我们还未成年的阶段,作为求学者,我们总是要去到学校去学习知识的,这个时期我们的思想还是不成熟的,青春期的烦恼似乎与孤独无缘。而当我们逐渐成长,开始脱离学校的温床进入社会时,每个人开始有了不同的追求时,这个阶段的孤独似乎才逐渐放大。
所有的社会团体都必然要求成员之间互相迁就和忍让,这是它存在的首要条件。但大部分人喜欢社交则是因为他们缺乏忍受孤独的能力,只有参与到热闹中去,才会觉得生活不是那么无聊。
亚瑟·叔本华认为一个人只有真正的享受孤独,从一切事物中感悟自身,达到自我世界的圆满才能达到自己所追求的幸福。
孤独的自我
一个完整的自我包括哪些方面?天性,性格,外貌,智力,意志等等。
每个人的人性当中都不是绝对的非黑即白,有非常善良的仁爱的一面,也有极端卑劣,邪恶的一面。古人的老话“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和经历都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才形成了每一个不同的个体。在这个过程中,性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性格决定命运”,是因为性格会决定我们的行动和行为。
而说道另外一个最表象的自我,那就是外貌。在这个颜值既正义的现代,长的好看的似乎格外能得到大家的青睐,都知道不要以貌取人,可似乎私下里都坚持着这一原则。事实上,外貌与内心也并不总是完全一致,容貌和内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岁月会刻画出每个人的内心。
自我的幸福主要在于心灵的平静和满足,而由于人性奇特的弱点,人们总是过于看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虽然别人的看法对自己的幸福并不重要。事实就是当我们听到别人的好评或是夸奖,无论真心与否,内心总是会感到欢喜。
每一个独特的自我都有很多的因素组成,就像一个人有很多面一样。除了外貌这种表象的东西,每个孤独的自我背后都有着其他的更本质的东西。
孤独的升华
如果孤独,那就去旅行吧。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真正的独特的美景。领略大自然的奇妙和美好,你会发现自我在现实中是多么的渺小。
如果孤独,那就去阅读吧。
坏书读的再少也嫌太多,好书读的再多也嫌太少。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人的思想精华,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去到每一个作者的内心世界,通过阅读去到达不同的人生境界。
排解孤独的方法有很多,找到自己喜欢的并沉醉其中,即能赶走孤独,也能享受一个人的独处时光。
亚瑟·叔本华(德文: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享年72岁),德国著名哲学家,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
叔本华的《孤独通行证》中,重点阐述了幸福的产生来源于自我满足,而他的生存意志论在此书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他告诉我们要学会思考,要学会保持自我,学会看书,学会自我满足。
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叔本华在《孤独通行证》一书中却并不给人一种悲观的感觉。很多观点放在当下也是通用的,比如不要过分沉迷于无效社交,比如要去旅行,要多读书,比如不要以貌取人。
现代社会人们已经开始提倡效率和时间规划,开始意识到时间是很宝贵的东西,孤独和焦虑相伴相生,社交也不在只是为了排解孤独,更多的是相互交流有效信息。当然,我们不可能做到每个人每时每刻都把社交的目的分得一清二楚,那是不可能达到的一种状态。雅俗共赏才是常态。
我们的生活也比几个世纪前丰富多彩的多,高速信息化的现在,想要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来陪伴孤独的时光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重要的是自己的意志力。这一点跟叔本华在《孤独通行证》里也有着明确的指示。
孤独到底是一种独特境界,它和孤单不同,哪怕我形单影只,只要我的内心世界丰富,充满活力,我就可以说我不孤独。每个人或许都有着夜深人静时自己独自醒啦再也难以入睡的时候,孤独的来源很多,归根结底是对自我不满足。所以,时刻保有明确的幸福目标,保持自我思考的能力才是战胜孤独的不二法门。